二、内控为何“控”不住?
如果企业内控建设停留于表面,则会导致内控流于形式,使内控脱离了国家的监管,偏离了企业的使命和方向,造成内控不能深入实施,风险难以有效防范,企业难以规范运营的怪圈。内控的形式化导致的是企业自身信誉降低、员工利益受损,最终会打击投资者信心,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
内控会形式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内控标准不明确、监管部门监察力度不够、企业重视程度不足、内控体系设计不合理、内控执行不给力等因素。赛迪经略认为,内控形式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的“内因”。
1、驱动力不足
所谓内控的“驱动力”是指,企业风险控制和管理提升的内在诉求。规避风险和提升管理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对于企业来讲,二者并不矛盾,且同样重要。企业如果缺乏风险控制的强烈意识、缺乏提升管理迫切诉求,就没有进行内控建设的原动力。许多企业将内控建设与企业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没有进行顶层设计,没有上升到管理提升的高度,即使在政策合规性强制要求下,也不情愿去推动内控工作;即便开展内控建设,也是形式大于实际,敷衍了事。通过内控建设来提升企业效益是企业内控的目标之一,也是企业内控的根本诉求和本源动力。只有将企业的未来利益和期望与内控捆绑在一起,并号召和发动广大员工全员参与,内控建设才会有活力,内控才不会流于形式。
2、支撑力薄弱
所谓企业内控“支撑力”是指,支撑内控建设的资源准备和基础支撑。包括人力、财力、物力、组织体系、制度体系、保障体系等。内控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许多企业都不堪重负。原因在于,内控体系的建设依赖于组织结构优化和支撑体系优化。由于在内控建设中,对组织结构、制度体系、职能支撑部门的管理等,未曾按照业务流程的内在规律和流程改进的要求执行,对支撑的管理系统按照原有固化的系统进行格式化处理,在流程改变的情况下,没有推行相应的组织变革和岗位体系调整,导致内控流于形式。在实践中,许多企业内部管理支撑体系落后,资源支持不足,导致内控建设前后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
3、渗透力不强
所谓企业内控的“渗透力”是指,以流程再造为重要抓手,深入到企业业务层面,对企业风险全面梳理,对业务活动全面改进。如流程再造不能深入到各个环节,贯穿各个业务活动领域,打通组织间壁垒,内控就成为空话,也达不到监管部门对业务活动实施控制的基本要求。涉及多家制药企业的“毒胶囊”事件中,如果企业能够对采购、质检、仓储、制造、销售等业务各个环节进行细致的流程梳理、风险排查和业务改进,就不会造成如此巨大的损失,也就不会引发全社会对药企的信任危机。不重视流程优化和再造,内控就缺乏渗透力和穿透力,内控如何“HOLD”住?
4、执行力缺乏
内控“执行力”特指内控体系建设过程中的执行落地能力。众所周知,企业内控建设本身就是系统性工程,需要进行系统性规划、设计、完善、执行和改进。有些企业在内控建设中,把内控建设等同于制度文件的修订和完善,缺乏内控的控制力,存在对内控过程监督不力、成果难以执行和推进、执行效果不能有效检验等现象。缺乏执行力,内控就没有约束力,内控制度和流程就难以落地,内控就浮于表面。企业处于“有内控无执行”的尴尬境地,无助于企业管理的提升和核心竞争力的打造,也背离了内控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