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刚刚走出校门的沙晓明进入江苏昌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原如皋市印刷机械厂,以下简称昌昇集团),成为一名年轻的技术员。这时的他也许还没有意识到,在这里,他将找到为之奉献一生的事业。三十载弹指一挥间,从一名基层技术员到成长为企业的掌门人,沙晓明的事业轨迹恰如昌昇的奋斗史,在跌宕起伏中始终一路前行。
作为一名年近60的长者,沙晓明的身上有着岁月沉淀下来的从容与睿智,在他充满哲理的话语中总是能够让人感受到一股令人信服的力量,而作为一名企业经营者,对于他所热爱的印刷机械制造业,沙晓明会马上变得激情洋溢,企业家的犀利与果敢溢于言表。正是在这样一位拥有独特魅力的领导者的带领下,昌昇从印机行业默默无闻的跟随者,成功跻身于国内印机领域的第一阵容,为中国印刷业追赶世界先进技术水平树立了一面新的旗帜。
聚势而变,谋远而动
回顾昌昇集团60年的发展史,随处可见历史的印记。正如沙晓明所说,昌昇集团是一个有着特殊“传承”的企业。1952年,昌昇集团在江苏如皋建厂,先后经历了从“集体”到“国营”,从“国营”再到“集体”的数次变革。早在上世纪60年代,昌昇人已经学会了不再“等、靠、要”,从矿用机械到印刷机,那时的产品虽然看似繁杂,但无一不是跟随着市场的需求,市场经济的萌芽早早地扎根在了这个一心一意干实务的企业中。一次又一次的磨砺并没有压倒昌昇集团,反而让它衍生出了无比强大的内聚力和对市场变化的敏锐响应。在抱成一团的昌昇人面前,没有什么挑战不可跨越,而任何的机遇都受到加倍的珍惜。
1980年,在改革开放的第一波浪潮袭来时,昌昇集团的前辈们果断地走上了“求变”的道路,经过市场调研,他们敏锐地察觉到了胶印技术的广阔前景,在当时盛行的铅印与尚未普及的胶印中,毅然决定以胶印机作为企业今后的主攻方向,集中全部力量全力生产研制01型胶印机。“这在当时无疑是一个超前的决定。”沙晓明感叹着前辈们的英明抉择,“那时的昌昇并没有意识到这个决定会给企业的将来带来多大的影响。”对昌昇而言,这是一次基因的突变,更是决定命运的一刻,而对沙晓明来说,他的人生也因此而找到了目标。
作为厂里的技术骨干,沙晓明从01型胶印机的研发开始进入了印机制造这一专业领域,深受昌昇人内聚精神影响的他与所有的基层工人一道,打着背包住进了车间,累了就原地休息,醒了就继续上机台,为01机的研发投入了自己的全部身心。
十年磨一剑,进入90年代初期,昌昇人终于盼到了属于他们的机遇。随着激光照排技术的推广,国家大面积快速度推广胶印技术,告别铅与火的时代终于来临,胶印设备迎来一个市场需求近乎井喷的黄金成长期。昌昇人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从1990年至1993年,昌昇01机从最初的月产10台,在三年后激增为月产120台,昌昇集团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小工厂一跃成为全国最重要的01机生产基地,昌昇01机几乎遍布全国,为昌昇的发展打下了不可磨灭的基础。从零到壹的突破性飞跃为昌昇带来了第一个辉煌时代,而这三年时间也成为昌昇最重要的积累期。
经过十年的奋斗,沙晓明同样快速地成长起来,凭借着自身的刻苦努力与聪明才智,他已经从一个普通的技术员晋升为技术科副科长;1990年成为主管生产的副厂长;1994年,正式成为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就在01机一片红火的时候,国家经济又一次地进入调整期,在银根紧缩的政策影响下,从1994年开始昌昇01机销量锐减,年产量减至600台。与此同时,随着国门的洞开,国外品牌开始强势登陆中国市场,与先进的国外技术相比,国产胶印机相形见绌,昌昇再次面临窘境。这对刚刚成为厂长的沙晓明来说无疑是一项新的挑战。
突如其来的重担并没有让沙晓明失去冷静,为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沙晓明瞄准市场出现的不同客户需求,迅速地制定了“水平开发、垂直提升”的战略决策。“水平开发就是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将01机产品系列化,从对开单色延伸到对开双色、四色,从对开单面到双面、全张等,将各个品种全面铺开,做成一个系列。”在沙晓明的带领下,昌昇在01机的基础上,以01机的系列化为突破口,先后推出96型、97型、98型、99型等不同的型号,昌昇自主研发的首款01系列双面印刷胶印机正是这一时期的经典之作。从01单面走向01双面,昌昇的这项创新成果一举填补了我国印刷机械的一个空白,使得胶印机印刷效率提高了一倍以上,该系列机型也因此成为了90年代最畅销的机型。
“垂直提升就是为了甩开周边的竞争对手,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胶印机领域进发。”用沙晓明的话来说,水平开发是为了昌昇集团的生存,而垂直提升是为了昌昇集团未来的发展。事实上,早在1987年,沙晓明就兼任了新一代胶印机产品试制组组长的工作,开始研发昌昇的第二代产品——中速机。1995年,针对01机市场形势的逆转,沙晓明果断决策,重新将新产品的升级换代提上日程。在他的带领下,昌昇率先利用国际领先的变频、共轭凸轮等六项新技术,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在1998年成功开发出昌昇的08机,昌昇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取得了标志性的胜利。凭借着“水平开发、垂直提升”的双重驱动,沙晓明带领昌昇人实现了又一次的成功突围。“昌昇有着极强的适应能力,无论外部环境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都能充分利用外部有利条件,挖掘内部积极因素,顺天道,合人意,开创出一片新天地。”沙晓明相信,尽管市场经济变幻莫测,但能够主动适应环境、顺势而变、团结一心的企业必定能够化危机为转机,闯出自己的一片天空。
站上巨人的肩膀
技术出身的沙晓明经过数年在产品研发一线的摸爬滚打,不仅对印刷机制造工艺了如指掌,更是很早就意识到技术水平的提升对于昌昇的决定性意义。“作为装备制造企业,昌昇要在市场上立足,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技术提升。”自1994年担任厂长以来,沙晓明就把技术提升、新产品研发定位为昌昇的发展主线,更将其视为昌昇的核心价值。为了加快新产品的研发进度,沙晓明第一时间颁布了“新产品一号调令”,要求全厂员工一盘棋,所有工作环节让路于新产品、新项目,确保新产品的研发、试制过程一路绿灯,并且确保每年提取不低于公司销售额5%的费用作为研发经费。
2000年,沙晓明将眼光瞄准了多色机市场,与之前的两代产品相比,这是一个风险更大的市场,当时国内的龙头企业尚且没成功,昌昇有没有必要冒险?而沙晓明坚信,昌昇所拥有的凝聚力足以跨越任何障碍,当然,如果能有更好的外部环境,势必能够事半功倍。机会悄然到来,2002年,昌昇迎来了企业发展的转折点——改制为民营股份制企业,决策权的回归解开了原有束缚昌昇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新的活力和激情再次注入了这家几经起伏的企业。2003年,这是昌昇的又一个历史性时刻,在沙晓明的强势主导与动员下,昌昇董事会全数通过了昌昇集团向国际化进军的宏伟目标。
然而,中国装备制造业基础差、底子薄是无法忽视的客观现实,中国人自己制造的胶印机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几乎还处于原始阶段,国产机似乎只能为之仰视。但沙晓明恰恰是最擅长将劣势转化为优势的人,在他的思维里,这正是昌昇的“后发优势”。
“虽然我们的起点低,但是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有更多可供选择、可以借助的外力,我们更容易跨越性地享用外部新技术带来的实惠,让先进的文化与技术为我所用。”沙晓明毫不讳言地称之为“拿来主义”。在沙晓明看来,对于后发者,所谓的创新更多的应该是一种学习成长式的提升,因此这种创新需要寻找标杆,但后发优势并不是简单地模仿标杆,“就如练字一样,必须要从描红开始,描红后面要逐步开始临帖,当临帖量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慢慢地形成自己的风格。”沙晓明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来形容昌昇向巨人学习的成长之路。
“我们仔细地分析了自身的条件,昌昇从事胶印机事业20多年,对胶印技术已经有了自己的积淀和认识,我们并不是半路杀出的竞争者,而是从最原始的01机做起的专业印刷机制造商。我们了解胶印机最原始的性能,我们有一支经过20年提升培养的优秀队伍,这就是我们的优势。”精通精密机械制造的沙晓明已经看到了胶印机的本质——所谓的高档胶印机实质就是一个提高精度、添枝加叶的过程,再加上前人的铺垫与成果,昌昇只要能够认真地读懂标杆就一定能够拉近与成功的距离。
“在2003年以前,我们甚至不敢看进口机,而只是以国内龙头企业作为我们的标杆。但是,昌昇的每一步都走得很踏实。我们的每一张图纸,每一个产品方案都凝聚了自己的心血。”沙晓明十分坦然,在他看来,“拿来”别人成功的东西只是第一步,只有真正消化、吸收厂商信息,能够创造性地运用自如,才能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财富,才能超越“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