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版印刷最早出现在长江上游四川成都地区,然后向长江下游及全国传播。宋代的四川是雕版印刷中心。川蜀地区在唐宋时期荟萃了大量的文人墨客,原有雄厚的基础加上五代时期短暂而为数不多的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更为四川的印刷业奠定了坚实的经济、技术和人文基础。宋代印刷出版事业规模之大,数量之多,远远超过唐和五代,对当时和以后的科技文化的传播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宋代官刻私刻图书发达,尤其是川蜀地区,成为保存和刊印图书最多的地区之一,其刻本还有版好、字好、墨好、纸好等特点。这些都为交子在四川诞生提供了优越的社会环境。“纸币最早出现在我国宋朝的四川成都,绝非偶然。因为当时宋朝的经济发展居于世界最先进地位,四川成都又是宋朝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成都生产质地精良的麻纸和先进的雕版印刷技术,为用相同的纸张印造图案精美、复杂、别人难于仿造的纸币提供了技术条件。”
纸币印刷是印刷术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交子作为纸币印刷的开端,充分体现了印刷术在两宋时期的普遍发展和运用,尤其是雕版印刷术。“此种雕版印刷术之进步,其影响于学术文化之发展,固不待言,即于工商业经济,亦有多方面影响:(1)促成书坊营业之发达;(2)促成造纸业之发达;(3)促成钞币制之产生。便换之汇兑凭证,无须雕版印造,但用手写,即可应付,以其发出较少也;若交子则非用雕版印造不可。宋代初期交子制度产生,盖亦与印刷术之发达有矣。(4)促成彩帛铺染彩业之翻新。”
交子 最早的纸币
如此神通广大的雕版印刷术其工艺如何呢?
有什么优缺点呢?
雕版印刷术的工艺颇为简单,但却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一种历史的沉淀物。其工艺过程大致如下:一是选择纹质细密坚实的木材作原料,制成平整的木板。采用的木料通常是梨、枣和梓木,间用黄杨、银杏、皂荚,以及苹果或其他果树木。主要是以其纹理细密、质地均匀,易于奏刀;同时这些木料干湿收缩度不大,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各处均可就地取材;二是在木板上反刻所要的印刷的文字或图象,使成阳文凸字;板片制作的方法分断纹法和顺纹法;三是在刻成的雕版上刷墨,覆上纸张,用刷子刷印,即可得到所需要的印刷品。
雕版印刷有其自身的优点:板可储存,随发随印;板片可以出租;一板可储存几百年。从美术及工艺的角度看,雕版印刷书体变化,赏心悦目;纸墨经久,可以常存;装订轻便,易于修补。但由于雕板印刷的缺点不少,如费时费工,成本高而出书慢,不能大量生产,刻字费时,印数有限等等。这些缺点势必与当时两宋后迅速发展的市民文化相脱节,在社会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日渐衰微,故明清以来逐渐被更加简捷、先进的活字印刷术所替代。
3.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印刷技术上的重大变革和创新。
活字印刷术根据所用材料的不同,又分为泥活字印刷、木活字印刷、锡活字印刷、铜活字印刷和铅活字印刷。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 1048年)毕升发明泥活字印刷后,活字的印刷技术不断得到改进和发展,并先后出现了木活字和金属活字。最先采用木活字印刷的是元代的王祯。锡活字出现于元代,因锡熔点低,故用铸造而不用刻制,这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金属铸字。中国何时开始应用铜活字印刷、现在还没法确定。铅活字出现于明弘治、正德间(约16世纪初)。
泥活字印刷工艺流程在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有具体的记载,下面来解释一下:一、用胶泥制成活字,用火烧硬,依字韵分类放在木格内;二、用时把活字排在带框的铁板上敷一层用松香、蜡和纸灰混成的药剂,字排好后放火上烘至药剂稍熔,用平板把字面压平,冷后活字固着即可施印;三、铁板有两块,一块印刷,一块排字;四、印完再烤化药剂,取下活字。
从技术上讲,活字印刷过程中存在着这些问题:活字的制作和排检都较雕版为复杂;校对不清、字句脱误;字体不整,行格歪斜:排列不齐、使墨不匀;不及雕版美观等等。因此,藏书家多认为活字本“易行而速售”,或“谬误不可枚举”,甚至“前后错杂,至不可句读”。读书人爱好风雅,印书讲究字画清楚,书体雅致。所以版面、字体、墨色都是考究版本的条件之一,而一般活字本很难达到这种标准。从效能上讲,活字版所用的材料、人工、时间和费用都较雕版为节省而生产比较迅速,在印刷史上是一种很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