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必胜印刷网 > 新闻中心 > 相关 > 正文

凹版印刷中咬色现象的解决方法

时间:2024-12-25 作者:贺俊龙  来源:包装前沿

摘  要:
咬色现象是凹版印刷常见的问题之一,在多色需要套印的图文中,后色将已完成印刷的前色油墨溶解,严重的时候将前色油墨拉掉。这种现象多发生在印版较深的中低速叠色印刷。

关键词: 凹版印刷 咬色现象 

  咬色现象是凹版印刷常见的问题之一,在多色需要套印的图文中,后色将已完成印刷的前色油墨溶解,严重的时候将前色油墨拉掉。这种现象多发生在印版较深的中低速叠色印刷。
 
  咬色现象发生时,明显看到印刷完成后的油墨,被后一印刷单元的油墨所溶解,在后印刷单元的印版上,有明显可见的颜色混合变化,严重时形成混色乃至串色,严重污染后色的油墨。咬色可分为轻微、严重、极其严重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轻微阶段:初步可见后色的印版染色,造成颜色不纯,叠色后的颜色有一定的色饱和度及明度不足;在轻微情况下会出现阴影糊版现象,如黑色叠印白墨,特别是有条码部分会有明显阴影产生。在多色叠印时,产生轻微的叠色色差。
 
  第二阶段为严重污染:后一色油墨将前一色被软化的油墨层部分反粘下来,反粘下来的前一色油墨层与后一色油墨混合。染色后的油墨通过循环,逐渐污染墨槽内的油墨,使后色的墨槽受到污染产生串色,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后一色油墨就会发生根本性变化,产生印刷图文尾部渗色现象或明显色差;从油墨的印版和墨槽可以明显看出:如蓝色油墨被黄色油墨咬色,最终使黄色油墨变成绿色油墨;蓝色油墨被红色油墨咬色,红色油墨变成紫色油墨。墨槽内明显的油墨变化直接导致印品的质量无法保障。
 
  第三阶段是极其严重的咬色:此类咬色与反粘类似,在叠色印刷时,前色油墨被后色油墨直接反拉掉,形成类似反粘漏印状的图文缺陷。产生该类问题主要还是因为薄膜发附着力不够,后色的油墨粘度偏高的情况下,产量墨膜的剥离导致。
 
  与产生咬色的相关因素较多,与印版、油墨、溶剂、薄膜、机器的干燥能力、机速等有所关联。其中混杂的因素较多,但从根本原因来分析的话,可归纳为三种情况:油墨未彻干、油墨再溶解、油墨附着不足。
 
  一、油墨未干燥透彻,被后色油墨再溶解。
 
  1、印版网穴过深,导致着墨量大,转移到薄膜的墨层过于厚实,导致油墨不能完全彻底干燥,在后色叠印时被后续网坑内的油墨溶剂再溶解,产生咬色。
 
  2、印版网穴过深,网穴内的溶剂油墨存留量大,对前色的油墨再溶解就相对容易,给咬色创造了条件。
 
  3、印刷机的干燥能力不足,导致油墨不能及时干燥;或者干燥温度过高,导致油墨形成表干里不干。
 
  4、过多的慢干溶剂加入,导致油墨干燥速度缓慢,致使油墨未能干燥彻底,内部溶剂的存在使再溶解相对容易。
 
  5、环境的温湿度、气压过大,影响油墨溶剂的挥发速率,导致油墨的干燥性能下降产生的油墨不容易干燥,在后续印刷中被叠色的油墨再溶解形成咬色。
 
  二、油墨再溶解力强,后色湿墨将前色干燥的油墨再溶解。
  
  1、印刷机速过慢,干燥的墨膜通过叠色时间长,致使后色油墨能够浸入前色墨膜,产生再溶解,在油墨转移及剥离时产生污染形成咬色;
 
  2、油墨树脂选型不匹配,树脂容易被溶剂再溶解,印刷中墨膜容易被下色印刷的溶剂溶解;
 
  3、印版雕刻太深,导致后色的油墨溶剂存储量较大,大量的溶剂具备墨膜再溶解的条件。
 
  4、油墨内的真溶剂过多,或溶剂对油墨树脂的溶解力太强,将前一色的油墨再溶解产生咬色;
 
  5、压印胶辊的压力过大,让印刷完成的油墨墨膜充分的与下一色网穴内的湿墨接触,并保持一定的压力,给油墨互溶产生了压力和接触的条件,形成咬色。
 
  三、油墨附着力不够,印刷墨膜受到后色油墨的内聚力被拉掉。
 
  1、薄膜表面的电晕值不够导致薄膜表面的活性不足,使油墨对薄膜的附着力不够,因薄膜对于油墨的附着力不够,在下色印刷中产生的墨膜被剥离形成掉墨咬色;
 
  2、油墨树脂的选型与薄膜不匹配,导致墨膜不能在薄膜表面形成良好的附着,在后色印刷时被剥离;
 
  3、前色印刷油墨的连接料不够(树脂不足),导致油墨的附着不够,容易被后色侵蚀;
 
  4、因溶剂使用不当,造成油墨树脂的凝絮等变化,致使油墨的附着力下降;
 
  5、后色油墨的粘度过高,油墨的内聚力较大,将前色油墨从印膜上剥离下来。
 
  在处理咬色故障时,要注意咬色问题特征,前一色的油墨转移正常,只是在叠印后部位墨层被后一色反拉下来,只需要对比前一色墨层在叠印前后的状态,就能很明确地确认是否是咬色故障,而不至于和与之相似的其他故障相混崤。在实际操作中,为有效解决咬色的问题,需要提前注意以下事项:
 
  1、选择合适的印版版深。印版过深不仅仅是油墨成本的增加,同时意味着油墨的使用量增加,那么油墨的干燥性能下降,印刷机速也就很难提升,对产品质量都有会所影响(如溶残、反粘、刀线等的发生概率增加)。在能够满足颜色饱和度的前提下,印版的网线及雕深需做好控制,特别是深色的多色叠印,务必在印前控制好相关工艺,从源头上控制咬色发生几率。
 
  2、选择与机速匹配的油墨。高速印刷用的油墨配方设计对已干燥墨膜的再溶解能力较强,如果用于中低速印刷,则因接触转移的时间较长而易发生咬色现象。咬色现象并非完全是油墨的质量问题,注意与实际应用条件的匹配性更重要。在咬色现象较轻微的情况下,适度提高机速有助于减少咬色故障。
 
  3、选择合适的溶剂。非真溶剂溶剂虽然不能溶解油墨中的连接树脂,但是利用它不溶解的特性,和真溶剂混合使用稀释油墨,既可降低印刷油墨的黏度,又能减轻印刷中咬色的现象。适当调节后色叠印的溶剂配方(减少真溶剂的量),减少对前一色已干燥墨膜的再溶解力,能减缓咬色现象。
 
  4、注意油墨与溶剂的添加方法。针对前叠色印刷,应该加快其油墨的干燥性能,减少纯溶剂的使用,加入带树脂的调墨油以增强附着力。
 
  5、适度降低后叠色的油墨粘度。针对后色,油墨粘度应比前一色稍低些。调整后色油墨稀释溶剂的配比,降低后色油墨与前色油墨接触时,对前色油墨的溶解能力,即在稀释后色油墨时,尽量少用或不用挥发速度较慢的溶剂及强溶解性溶剂。
 
  6、适当提高前色的干燥温度和干燥风量,尽量干燥后再印刷,避免墨膜面形成表干里不干的状态。
 
  7、适度降低后色压印胶辊的压力,降低油墨墨膜和湿墨间的接触时间与压力,以减少油墨再溶解条件。
 
  8、上机前对薄膜的电晕值进行检测,确保薄膜的电晕值足够。使油墨转移到薄膜上的附着力足够,以避免受到后续油墨的内聚拉力产生墨膜剥离。
 
  9、提高机速,缩短油墨膜面之间的叠印时间,减少干墨膜与湿墨之间再溶解的时间,降低咬色的可能性。
 
  10、对后色版面进行适度吹风(有层次印刷或小文字印刷则需慎用),也有助于减缓咬色现象。
 
  11、减少使用过期油墨及旧墨的使用量,特别是在前色印刷时,适度补充添加一定量的调墨油,即补充油墨的连接料,增强油墨附着与光泽度,降低咬色风险。
关键词:凹版印刷 咬色现象 
热点排行
柯尼卡美能达黑白新品bizhub PRO 1200产品报告

革新化黑白数字印刷系统——拥有更全面的综…[详细]

上海紫光预推出数字喷墨印刷机PM520

上海紫光机械有限公司将在2011年11月举办的…[详细]

杭州东城图像公司推出热敏CTP和UV-CTP

近日,杭州东城图像技术有限公司重拳出击,…[详细]

大族冠华新推GH794四色商务印刷机亮相全印展

第四届中国(上海)全印展于11月14日隆重召开…[详细]

美企业推出新概念UV-LED喷墨丝网印刷机

据来自美国wxow网站的消息,丝网印刷机厂商…[详细]

柯尼卡美能达bizhub PRESS C7000/C6000产品报

2011年8月5日,柯尼卡美能达在北京展出了其…[详细]

更多知识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