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面对原材料价格不断攀升、疫情等对造纸行业的影响,山东华泰集团紧跟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加快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为引领,通过保原料、稳市场、调结构等措施为行业发展示范带头的同时,以“产量是钱,环保是命”的态度坚守生态担当,保持生产线和环保设施同时设计、同时达标、同时生产,在造纸行业面临多重挑战的大背景下,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示范路径。
听党话、跟党走,政治担当引领华泰45年发展
“当初没有人民公社帮着建起这个厂,我们现在仍然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华泰是靠党的好政策、各级领导的支持帮助发展起来的。”每每谈起华泰纸业40多年来的创业发展历程,今年70岁的集团董事局主席李建华都会由衷地发出感慨。
作为在人民公社时期办起来的企业,华泰建厂之初就成立了党支部。经过45年的持续努力,华泰纸业已发展成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企业,该集团党委也发展为了具备40个党支部、758名党员的强大战斗堡垒。今年5月,华泰集团党委获评全国非公企业党组织发挥实质作用“创新案例”。
近年来,面对不断变幻的国内外市场形势,华泰始终把党和国家的需求放在优先位置。以新闻纸为例,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它的生产、供应关乎报纸出版安全,属于国家重要战略物资。然而在2000年以前,受技术发展水平制约,国内的高档新闻纸全部依赖进口。1999年,华泰纸业前后7次派人赴德国沟通谈判,引进了年产16万吨的高档新闻纸生产线。2000年投产后,一举打破了国际造纸巨头对国内市场的控制,将这项国家战略物资的话语权握在了中国人自己手里。
华泰集团坚持党建引领,并建立了山东省第一个非公企业党建学院
时间来到2016年前后,伴随着国内报纸行业的新媒体转型步伐,新闻纸用量持续下降,加之原料价格上涨等因素的持续影响,新闻纸的生产成本大幅上升。国内不少厂家出现亏损,纷纷将生产线转产、停产,导致全国新闻纸库存量不断告急,甚至到了中国报业协会组织全国报业、纸业开会,探讨确保报纸出版安全的地步。
此时的华泰作为国内造纸行业龙头企业之一,在集团党委领导下主动扛起了政治担当和社会责任的旗帜,提出来宁可亏损也要保证110万吨新闻纸的年产量,确保党报不被进口纸卡脖子。
时至今日,国内新闻纸的需求量相比2016年又有明显下降,利润也远不及特种纸、高档印刷纸等产品种类,华泰却依然保留了亚洲最大的新闻纸生产线,以每分钟2000米的速度生产新闻纸,保障了全国省级以上报纸70%的新闻纸用量。
华泰为全国70%的省级以上报纸提供高档新闻纸
李建华常对华泰集团的领导层讲,“企业规模小的时候,可以是你自己的,做大了之后就不是你的了,是社会的。”多年来,华泰集团陆续收购了东营市多家面临倒闭的企业,解决了4000多名职工的就业问题,目前华泰集团共有职工1.5万人,并带动10多万个周边就业岗位。该集团还坚持“帮弱扶困、救难济贫”,接纳近百名残疾人就业,并累计出资1亿在当地铺路修桥、捐资助学等。
2020年6月,在山东省和东营市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华泰集团成立了全省首家非公企业党建学院,利用学院教育培训资源,开展理论教学和研讨交流,不断提升职工思想政治建设水平,推动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有机结合、同步提升。
科技进步引领高质量发展,新发展格局尽显产业担当
今年10月25日,华泰纸业“以纸代塑”高端伸性纸机项目正式投产,这个总投资6.5亿项目紧跟国家“限塑”政策,生产的全木浆伸性纸袋、高强伸性纸、复合纸等均可自然降解,可在粮食、食品、水泥、化工品等的包装领域大批量代替塑料制品,减轻对生态环境和资源回收的压力。
这只是华泰围绕造纸主业进行改造升级的一个缩影,“十四五”期间华泰集团计划投资60多亿对生产线进行提升改造,围绕进口替代、填补国内空白的高端产品加大研发生产力度,向环保制浆、高档印刷、绿色包装、特种纸方向转型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
借助产业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在科技研发和创新上的持续投入。自1999年设立行业内首一个博士后工作站以来,华泰纸业多年来先后打造了院士工作站、泰山学者岗、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实验室等科研平台。
近年来,华泰始终瞄准行业尖端领域,引进高端人才、提升科研装备,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科研投入不低于年度销售额的3%,同时每年召开一次技术创新奖励大会,每次拿出1000万用于奖励技术研发团队和人才。
出手如此“阔绰”的华泰集团,在有些方面却又显得颇为“抠门”。李建华回忆说,2000年9月28日华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后,返回途中到了饭点,就在一个路边摊停下车,每人点了一碗面条,又加了两个小凉菜,一共花了42块钱,就算是上市的庆祝晚宴了。
“我这代人经历过最艰难的时刻,看不惯现在有的企业家坐豪车、住豪宅、摆阔气,40年来我没坐过头等舱,没搞过特殊。我一带头,就是无声的示范。”李建华至今还在87年盖的老办公楼里办公,前几年规划花2个亿盖新办公楼,也被他否决了,一心想着“把钱先用在技术创新、高质量发展上”。
高度自动化的铜版纸生产车间,几乎见不到工人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2019年,华泰纸业作为主要参与人的“制浆造纸清洁生产与水污染全过程控制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这也是截至目前造纸行业唯一的一等奖。
书脊胶粘物的处理是制约废纸回收利用的关键性技术难题,造纸行业一般采用生物酶制剂来去除胶粘物。但这种生物酶长期依赖进口,仅华泰纸业每年就要为此支出2000多万,全国同行业更是花费不菲。为此,华泰纸业与江南大学科研人员联合研发,近期实现了这种生物酶的国产化,经过生产试用完全能够替代进口,不仅解决了被国外产品卡脖子的问题,成本更是下降了60%以上。
华泰纸业荣获多项国家级科技进步成果
新发展格局下,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华泰纸业顺势而为,与上下游产业链合作伙伴“抱团取暖”,推动战略合作,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去年以来,华泰先后与印刷、国际贸易、出版、物流等行业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努力打通产业链各环节,借助产业协同互联,实现降本增效。
产量是钱,环保是命,不能要钱不要命。这句话在华泰发展初期便成为一条原则
产量是钱,环保是命,生态担当行业争先
造纸行业在大多数人印象中是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所谓“一个造纸厂污染一条河”。而在1996年就到华泰工作的谢士兵记忆里,“产量是钱,环保是命,不能要钱不要命”这句标语在厂区很是醒目。如今已经成长为华泰纸业副总经理的谢士兵,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环保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不是被迫去做,而是从发展角度考虑的长期发展战略问题。
“实际上,山东省造纸行业的治污走在了全国前列,省内标准比国家标准要严格。”谢士兵介绍,伴随着企业的发展,华泰陆续上了四期水处理项目,后又陆续上了废气回收装置、自备电厂脱硫脱硝设备。“对废水、废气、废渣,只要有排放,就要回收、治理、达标”。
以造纸行业最典型的废水COD(生化需氧量)浓度为例,近30年来,山东省的排放标准从300逐步降低到200、100、60,在此过程中华泰一直率先达标,甚至造纸行业多项环保指标的国家标准,都是由华泰参与制定的。
同时,华泰纸业技术创新工作的核心始终将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的创新工作放在首位。谢士兵回忆说,早在“九五计划”期间,华泰的麦草浆碱回收就成为“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示范工程”,将草浆造纸黑液的COD排放指标从一万多降到了几千。而目前,经过深度处理的废水,COD含量能达到40毫克/升,远低于60毫克/升的排放标准,在造纸行业内属于领先水平。
华泰纸业经过深度水处理,排放的水可以达到养鱼的标准
同时,因为广饶是工业大县,水资源比较缺乏,华泰将经过厌氧生物处理、三级化学处理、废水深度处理、木质素处理后的中水再回用到生产线,实现重复利用。目前华泰东营总部的生产线每天总用水量约4万至5万方,其中一半是处理后的中水。
在废气治理方面,华泰纸业通过热电联产和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实现了烟气超低排放,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和烟尘三项主要污染指标分别能达到50、35、5(单位均为毫克/升)。固废处理方面,华泰利用固废焚烧炉专门燃烧造纸过程中产生的废浆渣、水处理厂的污泥,以及废纸夹杂物,焚烧产生的蒸汽再回用到生产当中,实现固废资源化利用。
不仅如此,目前华泰总部的污水处理厂每天能够产生6万方沼气,通过沼气提纯设备分离出其中的二氧化硫、硫化氢、二氧化碳等杂质,剩余的甲烷能达到车用天然气的标准。而这部分天然气又被利用到铜版纸车间的生产线上,实现废气的循环再利用。这一做法不仅为企业每年节省3000多吨标准煤,还最大限度地做到了碳减排。
通过构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式循环生态链,华泰实现了从“排出废物”到“净化废物”再到“利用废物”,达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新闻纸、铜版纸生产线最终的固废、废水、废气排放几乎为零。剩余的少量矿物质油、油桶等危险废物,都交由具备相关资质的机构和公司进行处理。
华泰从建厂以来到现在,已经累计投资了40多亿,用于建设废水废气废渣的治理和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十四五”期间,华泰计划新上价值100亿的造纸生产线,并为之配套了40亿的深度水处理项目,生产线和环保设施同时设计、同时达标、同时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