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从发明雕版印刷开始,到活字印刷,再到铅字印刷、激光照排技术,我国的印刷术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随着印刷设备的不断改进,印刷技术经历了一代又一代变革,印刷速度和质量都得到了极大提高,印刷行业随着大家对图书和杂志日益增长的需求不断发展。
在印刷技术的巨大变革下,承担印刷任务的大小印刷厂经历了市场经济的洗礼,它们有的变得更加先进强大,有的被时代淘汰和遗忘。
位于市中区新华路的内江新华印刷厂,如今已很难看到过去的辉煌面貌,茶楼、餐馆替代了曾经忙碌的车间厂房。这个地方曾经是省级十大书刊印刷厂之一,是全国两百多家国家级定点书刊印刷厂之一。
从“大公印刷厂”到“内江新华印刷厂”
内江地区的印刷业,从清朝末年便开始了。
据《内江地区文化志》记载,清光绪四年(1878),在隆昌县开始有印刷业,以经营木刻、石印以及土板书籍为主要业务。
民国三年(1914),资中县一林姓商户首次开办了一家私人印刷社;民国九年(1920),内江县某资本家开办仁义永印刷厂,紧接着,多家印刷厂出现在市场上,这些厂都以木刻版生产经营为主。民国三十年(1941),内江县印刷业有大小印刷厂(社)13家。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私营印刷厂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全区八县一市都成立了公私合营或集体所有制的县(市)印刷厂。
其中,民国三十年(1941)官僚资本家开办的“大公印刷厂”,最初是为了解决孤儿院孩子长大后的就业问题,后来规模逐渐扩大,工人越来越多,印刷厂受到大家的重视。1951年10月,大公印刷厂被人民政府接手,并将其更名为全民所有制的“内江人民印刷厂”。这便是新华印刷厂的前身。
1958年7月1日,该印刷厂被更名为“沱江报印刷厂”,主要承担《沱江报》的印刷业务,隶属中共内江地委宣传部。1967年1月,“沱江报印刷厂”更名为“红内江报印刷厂”,印发了《毛泽东语录》等书籍。1970年7月,“红内江报”停刊,报社撤销,印刷厂归属地区文教局,改名“内江新华印刷厂”。同年12月,内江新华印刷厂划归地区工业局,1982年12月,划归地区文化局。此后,新华书店、新华印刷厂和电影公司曾一度成为市文化局的三大支柱企业。
在不断地变革和发展中,印刷厂从几十人的小厂成长为数百人的大印刷厂,其员工最多时达到七百余人,厂房占地面积达11101平方米,建筑面积10444平方米。其中,生产用房5016平方米、职工家属住房5428平方米。
从木刻雕版到铅字印刷技术
印刷业兴起之初,整个内江地区的印刷生产方式都是以木刻雕版为主,这种印刷生产方式对设备要求简单,且操作方便。虽然其印刷效率低,产品质量差,但由于资金短缺,社会需求也不高,这种印刷方式仍然被长期运用,直到新中国成立。
1920年,石印在内江逐渐出现,它能印刷较为精细的产品和彩色商标,印刷质量较木刻版好,但依然不能撼动木刻雕版的地位。1937年,隆昌县开始有铅字印刷,这才逐步淘汰了木版雕刻、石印。其生产方式仍是手工操作为主,机械、自动、连动化程度不高,拣字、排版、装订分本、包装、锁线、打包等工序仍是手工劳动操作。
新中国成立后,各印刷厂在发展铅字印刷的同时,不断添置、改造设备。1956年,内江新华印刷厂派人到重庆印刷一厂学习,回厂后,推广纸型、浇版、镶版工艺技术,同时在现有设备上进行技术革新,把圆盘印刷机和部分对开平台印刷机,改成了续纸自动化。1958年5月,新华印刷厂引进照相制版技术工艺,并于1961年购置了胶印机。
现年73岁的都兰亭于1964年进入内江新华印刷厂,后任内江新华印刷厂厂长。据他回忆,印刷厂从成立之初起,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用铅字印刷术,这种印刷术费时、费力、费人工。
“那时候我特别佩服排字车间的年轻工人,他们左手端着稿子和几斤重的盘子,右手拿着夹子,一面看稿子一面熟练地将字钉从架子上拈下来排好,又快又准。”都兰亭说。
排好的字盘要经过打样稿,然后进行校对。一摞摞齐人高的排字盘和纸张堆满了操作间,若是要改动其中一两个字,需要在所有排字盘中一个一个地找,将盘子端上端下,耗时又耗体力。
这种铅字印刷在新华印刷厂被运用了数十年,直到激光照排机的引进。
激光照排印刷技术带来的改变
据资料显示,1985年,内江八县一市共有主要设备457台,其中新华印刷厂有171台。
这样的设备依然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据都兰亭回忆,在新华印刷厂,熬夜通宵是常有的事。开学前期最是忙碌,为了赶制中小学教材,厂内机器不停歇地运转,工人实行两班或者三班倒。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内江新华印刷厂引进了激光照排技术,扩大了规模,这是出版印刷行业一次革命性的变革,被誉为毕升之后中国印刷史上的第二次革命。
使用激光照排系统,不但可以避免铅字排版的低效益和对工人身体健康的伤害,还有易改动、成本低和效率极高等优点,填补了全区印刷史上又一空白。
“因为热铅是有毒作业,对身体伤害大,所以在铅字印刷的时代,我们单位需要组织工人去检查身体,也进行过疗养。但是激光照排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社会的进步带领新华印刷厂不断地发展,1991年,新华印刷厂引进了内江第一台四色胶印机。从原来一遍只能印制一色发展到一遍能印多色,使得彩印方便了许多,同年,新华印刷厂用这台机器印刷了年历,“当时年历上这幅照片还是内江摄影家戴山高拍摄,至今已经有二十多年啦。”都兰亭颇有感触地说道。
激光照排技术的引进和各种设备的不断添置,进一步提升了新华印刷厂的印制能力,使其具备印制高档商标、包装装潢、精美图画和各类书刊生产的能力,新华印刷厂的名气越来越大,并得到了国务院原副总理张爱萍的亲笔题字。
同时,新华印刷厂的印刷成绩也越来越突出。
据《内江地区文化志》记载,1956年起,新华印刷厂为四川人民出版社排印《农民识字课本》。
1966年-1976年,新华印刷厂共印装《毛泽东哲学著作》914万册,《毛泽东语录》按四开张贴语录计214万张,《马恩列斯语录》等经典著作10.210万册,1977年印装《毛泽东选集》第五卷20.0050万册,由于周期短、质量高,提前完成任务,受到中共内江地委的表彰和奖励。
虽然如此,在1979年以前,二十多年间,新华印刷厂每年印教科书、川版书,仅有六七千令纸。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印刷业的生产形势发生了变化,生产能力提高,印制品种增多,新华印刷厂更是形成了全年生产二十二万令纸产品的能力。
1980年起,内江新华印刷厂先后同四川省出版总社下属的四川人民、四川少儿、四川民族、四川科技、四川巴蜀、四川教育、四川文艺、四川美术、四川辞书和社会科学等10家出版社和重庆出版单位建立了经营协作关系,各家充分利用和发挥内江新华印刷厂拣字、印装生产的技术能力,主动发排书稿,交付生产。
“《雪山飞狐》《少林寺》这些小说当时很受欢迎,我们厂里还加印了许多册。”都兰亭说起当初人们对这些流行小说备受追捧的情形,仿佛历历在目。
内江市文史爱好者黄德平回忆,新华印刷厂当时曾印刷了许多有价值的书刊,周克芹所著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首次出版,就是在新华印刷厂印刷。
新华印刷厂受到厂家信赖与其印刷质量的高水准是分不开的,1984年,其在内江、自贡地区书刊质量评比中获第一名,1985年,其生产的川版书《毛岸英之死》获西南三省一市评比优质品。
1990年,对全市199个印刷企业颁发《印刷许可证》。内江新华印刷厂被定为可承印全国书、报、刊定点厂;内江市印刷厂、东兴印刷厂等12个厂被列为省内承印书、报、刊非定点印刷厂;内江新民印刷厂等13个印刷厂,被内江市文化局指定为印刷内部图书资料印刷厂。
在这样的条件下,肩负重任的新华印刷厂承担了《中国共产党建党大辞典》《中外名言大辞典》等重要著作的印刷。
不久之后,新华印刷厂宣布改制,2004年,新华印刷厂宣告破产,由私人收购。
如今,新华印刷厂已成过眼云烟,它曾经的工人或退休在家、或在其他印刷厂供职,但它曾经为内江印刷业作出的辉煌贡献,将不会被人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