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拆与解体 美国六大报业巨头的时代变迁
时间:2015-07-22 来源:软包材料
精彩推荐
除此之外,时代华纳还有两大块业务,影视娱乐以及杂志业务。2014年6月9日,杂志集团TimeInc被分拆,作为一个独立的上市公司开始挂牌交易。
有人说美国的杂志业务蒸蒸日上,说自己去美国等地考察,发现当地杂志业务形势喜人。可能,在美国的确可以找到日子过得很滋润的杂志,就象在中国一样。但是,时代华纳集团的人在自己旗下找不到这样的杂志,他们在这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杂志帝国看到的完全是另外一番场景。他们看到的是,杂志业务部门,TimeInc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杂志帝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集团内部要求把这块业务分拆出去,以免拖累整体的呼声日益高涨。美国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媒体意见领袖肯·道科特在哈佛尼曼专栏中,直接了当地把当时即将被分拆的时代公司称为 孤儿 。
著名的媒体记者戴卫·卡尔在2014年6月8日发表在纽约时报上的长篇述评更是描绘了一幅美国杂志业的衰败景象,并把拆分时代公司,惊悚地称为 海葬 。
基于新闻集团以及论坛集团的先例,时代华纳董事会的分拆决定完全是可以想象的。难以想象的是,被分拆出去的时代公司,这个以《时代》周刊为旗舰的曾经的媒体巨人,出门的时候,要背负13亿美元的债务。时代华纳的总负债高达183亿美元,时代公司分摊部分为7%。从这个比例看,好象还是比较合理的,但从另一个视角看,这笔负债就是一座压顶的泰山。这个负债数字是时代公司赢利数的三倍还多。评级机构Moody’s因此给了时代公司一个负面的评级。
2006年的时候,时代公司赢利约10亿美元,但在2014年已经降为3.7亿美元。其收入在此前的24个季度中,有22个季度下降。这种下降的势头,没有停歇的意思。有一点是不错的,分拆后,时代公司的每一分利润,在还清那笔从时代华纳带来的巨额债务之后,都是自己的了。
《时代》杂志仍然有羸利,大牌杂志《财富》、《媒乐周刊》也仍然赢利,但贡献不大。更糟的是,明星类杂志的整体下滑,伤害到了《人物》杂志(Peoplemagazine),它创造了时代公司的大部分利润。报摊零售,曾经是《人物》赢利的重点,但最近五年内,其销量下降了一半。面对这个背景,时代公司的高管们公开承认,他们著名的杂志群体,将为之奋战的不是如何在拥挤的杂志市场中吸引注意力,他们将为之奋战的是生存。
已经与 时代 无关的时代华纳集团,还是愿意叫 时代华纳 ,并不舍得把时代的血脉从字面上也清除干净。时代公司旗下拥有一系列著名的杂志。数十年间,曾经创造了数以百亿美元计的利润,并向时代华纳集团完整地输送了这部分利润。甚至,如今作为时代华纳现金牛的收费的有线电视频道HBO,也是由时代公司生育、养大的。但是,历史都已经过去。时代公司需要背着13亿美元债务,独自讨生活。HBO,也与其不再有一毛钱的关系。
2015年下半年,创造了现代杂志业的时代公司,将搬离它呆了五十年的老宅,位于洛克菲勒中心的时代生活大厦(Time&LifeBuilding)。这显然只是一个旨在降低成本的务实的举措,但这一举措充满了象征意义,这家重新出发的公司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它必须节衣缩食。
谁也无法想象,曾经作为时代华纳集团利润与名望 宝石 的杂志业务,最后成了集团股价的累赘。缺乏多元化资产以抵冲单一产业风险能力的时代公司,将带着旗下90家杂志和45个与杂志相关的网站,在一个视印刷媒体为 过去式 的市场中,独自前行。形成对比的是,时代华纳耗资2亿美元,收购了增长强劲的著名体育网站BleacherReport,却要求新生的时代公司耗费巨资从自己手中接盘一个名为IPC的公司。
那是时代华纳旗下一个苦苦挣扎的英国杂志公司,没有任何买家愿意接手,同为杂志公司的时代公司分拆前被迫巨资扛下。这笔钱用作收购BleacherReport并与其著名的正在走下坡的体育杂志SportsIllustrated联手,倒是不错的选择。
五、《华盛顿邮报》:东山再起
《华盛顿邮报》的 分拆 ,动静整得最大,最悲剧。其分拆的标的,不是独立上市,连年亏损的《华盛顿邮报》,没有新的故事可讲,已经完全失去了独立上市的可能性,格雷厄姆家族的选项很少,只能寻找一个具有收藏倾向的玩家,以超越生意的心态,来接盘这一烫手的山芋。《华盛顿邮报》与上述几家媒体集团分拆路径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那就是对于 劣质资产 的抛弃。
2013年8月,华盛顿邮报以2.5亿美元卖给贝佐斯个人,这一直被认为是报业的悲剧。但如果从上述四家媒体集团分拆报业的视角看,其实华邮恰好是其中的幸运儿,它的前途与命运是最为确定的。它绝不会如肯·道科特所说的那样进入 孤儿院 ,更不会如戴卫·卡尔所言被 海葬 。它成了互联网巨头亚马逊贝佐斯的报业独生子。有着完全不把华尔街上爱对短期赢利状况说三道四的银行家们当回事的 奶爸 呵护,华盛顿邮报的走向,完全可以有另一种不同的解读。
《华盛顿邮报》其实并不是 格雷厄姆 家的报纸。1933年,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一位名叫尤金·迈耶的金融家以82.5万美元买下了破产拍卖中无人问津的《华盛顿邮报》。尤金·迈耶来头很大,曾任美联储主席。1946年,他被时任美国总统哈里·杜鲁门抓差出任世界银行首任行长,因此,他把报纸托付给了女婿。
他的女婿菲尔·格雷厄姆(PhilGraham)1963年过世,尤金·迈耶的女儿、菲尔·格雷厄姆的遗孀 伟大的女性凯瑟琳·格雷厄姆挑起了父亲与丈夫留下的重担,开启了《华盛顿邮报》长达数十年的荣景,也创造了美国报业史上的诸多奇迹,其中以揭露水门事件把时任总统尼克松拉下台来的伟业,就是在凯瑟琳治下完成的。
继承母亲衣钵的丹·格雷厄姆并非寻常的富家子弟,他上战场、做警察,从基层干起,试图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进入数字时代之后,丹·格雷厄姆带着华盛顿邮报在互联网上进行了不少尝试,被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尊为导师。他没有一张Facebook股票,却一直稳坐Facebook董事会交椅。
不过,形势比人强,互联网最终毁了丹·格雷厄姆的祖业,他不得不在报纸连年亏损之后,卖报断尾求生。此前,早在2010年,丹·格雷厄姆以1美元,卖掉了与《时代》周刊齐名的《新闻周刊》(Newsweek)。
2012年下半年,丹·格雷厄姆委托精通媒体业并购的著名投资银行Allen&Co寻找买家。2013年3月,丹·格雷厄姆与贝佐斯见了面,但此后一直没有下文。2013年7月中旬,贝佐斯给丹打来电话,谈判继续。Allen找来的买家清单上有 半打 名字。没有人知道那些潜在买家都是谁。
但人们可以想象的有比尔·盖茨,他的妻子梅琳达·盖茨是《华盛顿邮报》的董事。最容易想象的还有扎克伯格,他与格雷厄姆过从甚密。有人还猜测有沃伦·巴菲特,因为他是凯瑟琳·格雷厄姆的老朋友,一直持有华盛顿邮报公司的股份。甚至,还有传言,埃隆·马斯克也在这张清单上。
杰夫·贝佐斯以个人名义买下《华盛顿邮报》,说明他从一开始就打算把华盛顿邮报的账本收起来,自己一肩扛起,拒绝他人说三道四、指手划脚。这是贝佐斯的一贯风格。他完全蔑视华尔街分析师对于亚马逊连年亏损的指责,任性地我行我素。丹·格雷厄姆把祖传的报纸托付给这样一个人,显然是有眼光的。有媒体报道丹·格雷厄姆问家人:我们还是这份报纸最好的家吗?
为了把美国传媒业出现的这股媒体融合 逆流 的背景理解并梳理清楚,杰罗姆收集、研究了海量的相关文件与报道,丹·格雷厄姆的这个设问,最让人心酸。
格雷厄姆家族卖掉华盛顿邮报与其它媒体集团分拆报业资产之间,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格雷厄姆卖给了一个人,其它媒体集团选择卖给所有人(公开上市)。不同的是,格雷厄姆真诚地期待这份报纸有一个好的归宿,而其它的媒体集团(不包括鲁伯特·默多克个人)则是为了甩包袱,并不在乎其死活。
完成这桩交易后,丹·格雷厄姆把已经没有了《华盛顿邮报》的华盛顿邮报公司,改名为格雷厄姆控股,旗下资产包括有线电视及电视台、网上教育及网上媒体资产。格雷厄姆控股近两年的净利润都稳定在2到3亿美元之间,健康状况良好。
送 孤儿院 也好,扔海里 海葬 也好,找个好人家收养也好,都是迫不得已,都有着难以示人的辛酸与无奈。作为局外人,杰罗姆可以和肯·道科特、戴卫·卡尔一样站在一边说俏皮话,那些身在其中被 出卖 的采编人员的感受,却情何以堪。
戴卫·卡尔关于这股报业分拆逆流,写了无数的文章。关于《华盛顿邮报》易帜,写了两篇。第一篇沉重,第二篇轻盈。第一篇写于交易达成之时,2013年8月5日,第二篇写于交易达成一年之后的2014年10月5日。作为同处一条战壕的报人,戴卫·卡尔一年后的喜悦,跃然纸上:
对于贝佐斯这些互联网巨头从来没有多少好感的戴卫·卡尔,在文章里借华盛顿邮报现任总编辑马蒂·拜伦(MartyBaron)之口结结实实地表扬了一下: 有了杰夫(贝佐斯),我们有了稳定,有了再投入的资源, 拜伦在电话中告诉老朋友戴卫·卡尔, 我想,有些无形的东西非常重要。记者们需要知道他们是不是能够得到支持,他们的同事们会不会突然消失。他们干活的时候,不能总是操心是不是会突然没活干了。乐观情绪,就象消极情绪一样,具有传染性。
戴卫·卡尔在文中以加引号的直接引语方式,实名引用了好几位华盛顿邮报现职员工的感性的评述。看得出来,一个深爱着自己所投身报业的老报人,对于其他报人的满血复活,所溢出的满心欢喜。从第二篇文章标题《华盛顿邮报东山再起》(TheWashingtonPostRegainsItsPlaceattheTable)就可以看出,他想说的故事都会是什么:曾经走投无路的华邮又与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巨头在一张桌子上平起平座了。
当然,贝佐斯不是圣诞老人,他是个生意人,他也在干生意人都会干的那些不上台面的事情,比如,削减员工的养老金,取消给予退休员工的医疗福利以及对于在职员工待遇方面的种种小动作。甚至,贝佐斯也已经开始关闭与华盛顿邮报打包捆绑搭售而来的一些地方小报。2015年6月他关闭的第一家地方小报,恰好是CNN著名媒体记者布赖恩·史泰特(BrianStelter)儿时就开始阅读的家乡的报纸,贝佐斯因此被布赖恩领头的众多记者围殴。
这没有什么奇怪的,美国报业的日子实在不大好过,贝佐斯并不是可以拯救报业的超人。戴卫·卡尔在《华盛顿邮报东山再起》这篇文章中的最后一句话点出了关键: 现在,让新闻记者们有机会去抢突发、追独家、到网上去爆猛料,比给他们甜饼吃更重要。 贝佐斯让华盛顿邮报的记者编辑们能够安下心来,继续追逐自己的专业理想、呵护自己的专业情怀,并且的确在短短的一两件间拿出了引人注目的成绩单,功德无量。他的抠门与小算盘,一笑置之吧。毕竟,仍在持续的《华盛顿邮报》的亏损,由他一人独扛。
六、《纽约时报》:放逐与自我放逐
二战结束以后,电视行业蓬勃发展,美国政府指名由在新闻业内建立了卓越声誉的纽约时报在纽约开办一家电视台。纽约时报的管理层觉得这不是自己的主业,象此前谢绝可口可乐那样谢绝了这个找上门来的机会。因此,纽约时报错过了电视行业,并且一直错过,旗下并没象其它的以报业起家的媒体集团通常都会做的那样,逐步积累起庞大的广播、影视资产,并以这部分资产的丰厚获利来贴补家用,直至最后喧宾夺主。
这是坏事,也是好事。坏的一面是,纽约时报的报业几乎就是纽约时报的全部,没有其它优质资产来分散风险;好的一面是,苏兹伯格家族不会象其他的媒体集团所有者那样,干出那些 伤天害理 的送报业进孤儿院之类的事情。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苏兹伯格家族特别宅心仁厚。他们也象其他所有的媒体集团一样在出卖报业资产,在减负,也许,最后,他们也会把自己卖了,他们除了自己已经没有什么可卖的了。他们不象格雷厄姆家族那样,卖了《华盛顿邮报》还有电视资产。等着买纽约时报的人很多,纽约时报的市值,实在小得可怜。
1993年,苏兹伯格家族从泰勒家族(Taylorfamily)手中以11亿美元的价格买下了著名的《波士顿环球报》。在2013年8月初,也就是《华盛顿邮报》卖给贝佐斯的几天前,纽约时报以仅仅7000万美元的价格把《波士顿环球报》卖给了波士顿商人约翰·亨利,波士顿棒球队红袜队的老板。纽约时报也沿用了其他媒体集团相同的 丢卒保车 策略,无非,纽约时报更为被动,他的 卒 与 车 ,全是报业资产,纽约时报只能背水一战。杰罗姆稍早前在钛媒体以《《纽约时报》将‘寄生’Facebook,传统商业模式终成‘绝唱’》为题,通过其最新的亏损季报,研究了其所处的窘境。在放逐了《波士顿环球报》之后,纽约时报向自我放逐,又走近了一步。
所有这些故事,都发生在美国,也许,我们只需要以旁观者的视角,轻松地加以叙述,加以把玩?在我们这里,发生并正在发生的是另外一些故事,比如,报纸与报纸之间的兼并,报业与广播影视之间的合流。通过这种加法进行的是不是就是媒体融合的 初心 ,杰罗姆没有能力判断。但是,通过上面的这些故事,可以看到,至少可以看到,报业、杂志业正在美国遭受着严峻的挑战,他们正在被无情的母公司一个接一个地扔下海去。中国的报业、杂志业难道生活在世外桃园,可以顺风顺水、一往无前吗?
2015年5月21日,具有相当代表性的英国每日邮报发布半年报(截至3月),杰罗姆研究了这份半年报。1,每日邮报印刷版广告收入当季下跌8%,销售收入下降4%。2,邮报在线收入增长20%,达3600万英镑,其中美国业务增长47%。3,网上收入增量不抵网下收入减量。4,网上广告、网上收入续增,网下续减。5,英美媒体趋势相同。
2015年5月23日,昆士兰科技大学的新闻学教授布莱恩·麦克尼尔写了一篇文章《报纸发行下降,数字媒体发展停滞,新闻业有些什么新闻?》。不用说,泄气的陈述。澳洲公布的最新报纸发行数字显示,报纸发行量全面、持续下跌。布莱恩说,这一点不奇怪。澳洲报业衰退出现较美、英晚,但从2012年开始,每年下跌10%左右。
环球同此凉热?不,显然不是,物理上,这个地球由于纬度的差别,温差巨大。
媒体产业,无论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发展,各地的差别也十分明显。一国一地的趋势,并不能说明所有的问题。但是,强调这种差异性,而无视其共性,也是近视的。
媒体融合在全球各地都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自然趋势,在中国,在自然的媒体融合趋势之外,它已经升格为媒体发展的国家战略, 融合 势头更为强劲。但是,当我们在重复这个判断的时候,对于什么是媒体融合是不是已经形成了清醒、明确的认知?中国语境下的媒体融合,究竟是什么?不是什么?媒体学者王武彬有一篇名为《什么是媒体融合的正确方向》的文章,非常清晰地阐明了媒体融合的中国特色。
(在国内)媒体融合不是自然存在的发展趋势,而是中央实施的战略部署。媒体的危机是双重的。第一重是经济上的,第二重是政治上的,前者关系到媒体机构在市场上能否存活,后者关系到其社会功能能否充分发挥。中央要求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最直接的诉求就是要让传统媒体摆脱第二重困境。经营上的成功只是取得舆论主导地位的必要而非充分的条件,牢固的物质基础未必会带来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
这段用体制内语言进行的超越体制的思辩,十分精确、精彩地呈现了两种媒体融合:自然的媒体融合(包括拆分),以及基于顶层设计的媒体融合。两种媒体融合,起点与终点都不一样。
本文上面六个小节一万多字呈现的,就是一个自然的媒体融合环境中的自然的媒体融合结果:媒体的分拆与扬弃。很残酷。一些媒体将被自然地或者人为地淘汰,一些媒体机构将自然地或者人为地出局。美国的整个报业杂志业,都在这样的过程中选择与被选择。当然,自然的融合,也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华盛顿邮报。无形之手的安排,有时比任何安排,都更有效率。
这,显然不是中国语境下的媒体融合。但启示是相同的。
把《华盛顿邮报》送到贝佐斯怀抱之后,格雷厄姆控股就什么也不是了,他只不过是一家年净利3亿美元左右的根本无足轻重的普通而稳定的好企业,哪张重要的桌子上,都没有它的位置。但是,《华盛顿邮报》离开格雷厄姆家族之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又上桌了,又东山再起了。贝佐斯的金手指,点拨了什么呢?什么也没有。贝佐斯只是在格雷厄姆掉链子的时候,用2.5亿美金以及更多的后续投资 亚马逊思维方式,续上了这条链子。
那么,自然的媒体融合(包括但不限于拆分),与顶层设计下的媒体融合之间,在哪些方面可以合流,在哪些方面必然分道扬镳?自然的媒体融合模式下,美国传统媒体业如上所述险象环生,显然不是简单效法的对象;那是一个完全任性的趋利避害、无情无义、弱肉强食的过程。强者可以以自己的能量,辗压一切现有次序和伦理,扬长而去。就象谷歌、Facebook曾经做过以及正在做的那样。
顶层设计下的媒体融合,可以带来一个不同的天地吗? 有计划的市场经济 在这里又将创造新的奇迹吗?令人期待。但这个方向的融合在融合的同时,会有分拆,会有牺牲与扬弃吗?具体到人,中国的一些新闻记者会象美国的众多新闻记者那样,一边工作,一边操心哪天会突然没了工作?设问太多,就此打住。
柯尼卡美能达黑白新品bizhub PRO 1200产品报告
革新化黑白数字印刷系统——拥有更全面的综…[详细]
上海紫光预推出数字喷墨印刷机PM520
上海紫光机械有限公司将在2011年11月举办的…[详细]
杭州东城图像公司推出热敏CTP和UV-CTP
近日,杭州东城图像技术有限公司重拳出击,…[详细]
大族冠华新推GH794四色商务印刷机亮相全印展
第四届中国(上海)全印展于11月14日隆重召开…[详细]
美企业推出新概念UV-LED喷墨丝网印刷机
据来自美国wxow网站的消息,丝网印刷机厂商…[详细]
柯尼卡美能达bizhub PRESS C7000/C6000产品报
2011年8月5日,柯尼卡美能达在北京展出了其…[详细]
更多知识手册
更多数据
2023年印刷包装企业前三季度营收“
在2023年还剩不到两个月之际,印刷包装行业的三季报陆…
更多资讯E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