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管理的首要工作就是,要把员工可实现成为A级人才的潜在能力和特质定义清楚,如此才能有系统地大量发现组织中的「璞玉」,一旦辨识出璞玉之后,接着就必须进行后续的人才发展计划,如此才能把璞玉雕琢成形。
potential,源于potencial这个中世纪英文字,potencial又源自于拉丁文的power,代表可以产生特殊结果的一种力量、权威或影响力。
根据《韦氏辞典》,potential可当形容词和名词用。当形容词时,是指「存在可能性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当名词时,是指「一些事情在未来有发生或存在的机会」「某些事情或人,可被开发而使其变得更好、更成功的一种品质或能力」。
《大中国图书国语辞典》对于「潜能」或「潜力」的定义,是指一个人「隐伏而未显露的实际力量」;《东方国语辞典》定义为「遇时则显的潜在之力」;《辞海》则将其定义为「隐藏在人体内的意志力量」。
我个人将「潜能」一词定义为:个人隐伏未显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一旦被开发或被催化,可使其更加成功。
每一颗原石,都有潜能成为美丽雕塑
亚里斯多德(Aristotle)最早阐释了「潜能性」(potentiality)与「现实性」(actuality)这两个对立面的原理,他认为世界万物的变化过程,就是一种从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过程。
潜能的本义是能力或力量,亚里斯多德认为,这个词有3种涵意:
1.可能:例如跑步者可能停止下来,静坐者可能进行移动;
2.能力:包括「能作用于他物」「能被他物作用」,以及「不能受他物作用」;
3.可能和能力的融合:例如木头有能力、也有可能成为木雕像,但是在木头还不是实际存在的雕像时,就叫做潜能;再如一粒埋在土壤里的红桧种子,在适当环境下,它有能力、也有可能成为神木,因此种子就是所谓的潜能,而红桧树木则是现实。
亚里斯多德也把形式(form)和质料(material)的学说,和潜能与现实的理论连系在一起。再以大理石雕像为例,大理石是「质料」,雕刻家雕塑的石头形状便是「形式」,他认为「质料只是潜能的存在,形式才是现实的存在。」换句话说,大理石由于被雕塑成石像而有了现实性,没有雕像形态的大理原石只不过是「潜能」而已。
如果把亚里斯多德的这个哲学理论,套用到企业组织的人才培育,可以说任何人都有可能或不可能成为关键人才,但是在他们还未实际成为关键人才之前,就称为潜能,而那些具有高可能性成为A级人才的人,就可称为高潜能。
回顾组织与管理学有关员工潜能的研究,历史非常短。在2000年以前,大概只有5篇零星的研究,大多数相关研究几乎都在2000年后才发表,而且集中在近5年。然而,为何员工潜能的研究变得如此重要,主要有以下两个理由:
1.麦肯锡顾问公司(McKinseyCompany)指出,人才争夺战日益激烈,企业培养组织中各级主管的接班人变得愈来愈重要;
2.有研究指出,企业将组织中「工作绩效最优异」的人才,视为「未来晋升的对象或接班人选」不尽正确,企业需要一个以「未来时间」为导向的人才衡量指标,可以辨识出员工未来有脱颖而出、并足以胜任更高职位的能力与特质。
为了呼应与满足上述两个需求,衡量员工是否具备接班人特质或晋升潜能,就成为现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最重要、最迫切的任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