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彩成立于1989年,是一家以印刷业务因为核心,业务涵盖包装、安全印务、书刊印刷、激光材料、文具、啤酒的综合性产业集团,旗下现有9家子公司,员工逾5,000人。虎彩先后获评为省级“纳税信用A级纳税人”、“高新技术企业”、“外商投资先进技术企业”、“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市龙头企业”等,还被省农业银行评为A级“黄金客户”;集团旗下东莞虎彩印刷入选“中国印刷利税10强”、“慧聪TOP10评比一十大明星印企”等。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过程中,虎彩确立以印刷一体化为核心,低度多元化的经营战略,通过市场和客户的区隔,为客户提供精益的产品和服务,树立虎彩品牌。本着“以人为本,互惠互利、开拓创新”的经营理念,以健康的文化、精湛的技术、卓越的质量及优良的业绩,正朝着“卓越的国际化百年老店”的目标迈进。
访问者:杨伟文、区绍基、叶伟慈
业务广泛 战略导向
叶:你的业务性质广泛,除了印刷,还有啤酒跟文具,你是由哪种业务开始的?
陈:最早是印刷,始自1989年,然后才是文具、啤酒。印刷只能按订单生产,我希望有自己的产品,例如文具、贺卡等,不用被动地等客户下单。
杨:印刷是很被动的,你们现在的发展相当成功。你们由一个服务供货商(印刷厂),发展至拥有自家品牌、再兼做零售生意的企业,在香港印刷业中能以这种商业模式营运成功的,可能只有你们一家?
陈:我们要有清晰的目标,要清楚自己想做什么,不能说遇到什么机会就做什么——是战略导向,而不是机会导向。机会导向就是接到什么生意就做什么,我们不是,采取的是战略导向——我应该要做什么。我的本行是印刷,不能拓展性质相差太多的行业,不可能什么都懂得经营的。
如果产品是为客户“量身订造”的比较好,做OEM是很难赚钱的。我们为客户提供量身订造的服务,走高端路线,这样才能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话虽如此,限制仍然很多,所以我们才要生产自己的产品。
我们生产文具已有十多年,不能算是很成功,只是我们坚持、一直在演变。我们由印刷开始,发展贺卡、笔记本等产品,再开设连锁店。设想是很容易的,但实干往往是另一回事,无论是贺卡抑或文具,门槛都不高,个体户太多,像我们这种稍有一点规模的企业,目前还不算成功。后来我们开设专门店,也容许别人以加盟的方式开分店,出售我们的印刷产品;近来发展个性化服务,以数码印刷为客户制作相册以及其它个性化产品。
三阶段生产
杨:你们十多年前已懂得采用战略导向的经营模式生产文具,亦一直随着市场转变,你们的管理模式有什么独特之处?生产和零售的管理和领导模式有什么不同?
陈:我们的发展约分三个阶段,第一个是初级阶段,由1989年我们开展印务业务开始,凭的是胆识,那时周遭的环境空白点(发展空间)太多。第二个是发展阶段,我们的规模开始膨胀,周遭仍然有很多机会。第一至第二个阶段,我的生意额由一千万增长至一亿,总共用了8年时间;第二个至第三个阶段,生意额由一亿至十亿,也用了8年。第三个是成熟阶段,周遭的环境亦变得成熟(发展机会少了),生意额由十亿增至百亿,这是最困难的时候,我们必需转变。
区:第一阶段由你自己一个跑业务,中期则开始需要别人的辅助,今天你还有什么发展策略?
陈:这个阶段不能再以机会导向,一定要有战略。要想清楚自己的路向,清楚未来、社会、顾客需求、产业等等方面的大趋势是什么。以社会的大趋势为例,中国的工厂也要转型,单靠OEM的订单是不行的。若不能控制品牌的研发和销售,只做印刷是很痛苦的。为什么珠三角企业的盈利和竞争力越来越差?人工成本高、人民币贵,没有了以前的优势,所以广东省政府要企业升级,发展绿色经济、文化产业。
至于顾客需求方面,多批次、少批量、个性化、3D印刷等等是未来的趋势,我们应该向这方面想,那些竞争激烈得无利可图的业务要放弃。我们要做到零库存、生产周期快,要生产个性化、按需印刷的成品。由传统走向数码是这个行业的大趋势,为此虎彩去年购置了四台数码印刷机,有的在广东、有的在北京。数码印刷跟传统模式不同,前者需依赖互联网,两者要接合得很好。
注重培训
叶:你很早已经开始注重内需市场?
陈:我们的业务以内需为主,出口的比较少,但走的仍然是高端路线。
区:若产品以内需为主,市场空间不大,竞争应会更激烈。
陈:那就得看定位是什么。这个市场的确不大,但虎彩在这个市场的占有率高。我们以“专”为策略,不会什么都做——我们专,也做到最专。
杨:你们的管理方式比较民主,不是一言堂式的,你在第二、三个阶段怎样运用人才?
陈:我以前从事贸易行业,跟印刷很不同,经营企业要兼顾很多方面,也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有两个人对我的管理模式影响很深,他们都启蒙了我,虽然我从没亲自跟他们会面,只看过其著作。一位是松下电器的创办人松下幸之助——他说先要制造人才,才能制造电器。另一位是王永庆,他追根究底的精神影响了我。
工厂未建时我已聘请了40名员工,并让他们上了九个月的课程,这是受了松下的影响。我一直很重视人才,从1992年开始就在大学招聘毕业生,每年如是,现在一年的人数就超过一百,目前的管理层多是这样聘回来的。低层的员工流失率较高,中高层的稳定一点。我们很注重培训,每一个员工,不管是经理抑或总监,都要接受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