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在全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共同举办的“ISO/TC 130在中国——印刷标准化发展论坛”上,全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授王强博士,在接受必胜网采访的时候,畅谈了他对中国印刷行业标准化建设的想法。
必胜网编辑采访王强教授(右)
国际标准是技术壁垒新的表达方式
作为一位业界知名的学者,王强教授对于中国印刷行业的标准化建设有着自己的见解。在他看来,任何事情都是有其目的性,标准化问题自然也不例外。
“今天我们参加这个活动,一起讨论印刷行业国际标准的问题。其实应该深入剖析印刷国际标准的本质,弄清楚国外做这些标准的目的是什么?制定印刷国际标准一方面是为全球印刷行业的发展提供一个统一的技术参照,另一方面这些国际标准也会给不发达地区设置一个技术壁垒。从建立标准的根本目的来看,就是排他性。标准的建立与推广就是要保护里面的人,同时又阻止外面的人进来。” 王强教授眼光独具,说话一针见血。
“我们这次能够成功承办这个国际印刷标准化年会,究其原因其一是我们主办方的盛情邀请,其二是中国日益强大,中国印刷业也越来越强。,因此,国际标准化组织希望在吸引中国参与一些工作中,实现自己的影响并获得更多收益。当然,你要参与进去,付出一些代价是必需的。比如,有些组织,一个认证员的培训就需要收取10000美元的费用,如果中国需要100个认证员,这个基本费用就是100万美元。如果在开展相关认证工作,就需要更多的费用。当然,中国要想实现国际化,中国印刷行业要想实现国际化,适当的付出也是必要的,毕竟我们可以参与到制定标准的规则中,有了发言权和影响力。”王强教授表示。
[next] 印刷标准化建设背后的推手
王强教授认为:接受标准和建立标准是两个性质的问题。参与建立标准就需要有人参加一定的组织,并被别人接受和认可,如果自己不乐意,不主动,不争取,是没有机会的。而接受标准是完全被动的,只要你面对全球市场,不管你愿意不愿意,都必须接受,这是进入全球市场的前提条件。
“在数字化时代,我们判断任何一个事情,一定是要有一个标准的。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什么样算合格,什么样就是不合格,必须找到各方认同的衡量或参照的标准?如果没有标准,判断的可信度和公信力就肯定不好。如果有了标准,有了一个数字化的参数,大家就找到了判断的依据,特别是在进行国际贸易的时候,国际标准就是衡量产品质量的唯一参照,这也是中国印刷企业实施标准化建设重要的背后推手。”
据王强教授介绍,在国内,他先后到访过很多印刷企业,南方外向型印刷企业是国内最早开始标准化建设的。“在华南地区,一些做国外业务的印刷企业,接外单遵循相应的标准是最基本条件。国外客户不是你说开展了标准化建设他就认可,他需要看你是否具备了相关的认证。如果你连基本认证都没做,他就会判定你没有完成订单的能力,根本不会把业务交给你。只有他看到了你获得的有关认证,才会进一步考察你的场地、设备和团队,才会决定是否把业务交给你。当然国内一流企业是最早承接外单的企业,像中华商务、雅图仕、星光、雅昌等。这些企业规模比较大,业务的利润空间也相对较大,有能力在标准化建设方面进行投入,也会主动地开展相关认证来凸显实力……而国内一些实力稍弱,规模稍小的企业,在发现这些大企业成功方法之后,也开始以他们为榜样、向他们看齐,态度也开始转变,开始逐步推动标准化建设。归根到底,给企业利益带来可预期的结果是企业实施标准化建设的重要驱动力。”
谈到印刷标准化建设,王强教授表示,标准化建设在付出之后,是可以得到相应回报的。“当你获得了相关认证,就有机会接到国外订单。此外,如果标准做得好,企业降低10%~15%的物耗就不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对企业来说,所带来的直接利益就是生产成本的降低。而这一点,很多企业并没有完全意识到。我想当印刷企业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这也将成为推动印刷企业标准化的重要驱动力。”
中国印刷标准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印刷标准化的建设并不是现在才有的事情。早在1991年,我国负责印刷行业标准化建设的组织——全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就已经成立了,先后出台了多项国标和行标。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印刷行业标准化建设所存在的差距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基础工作比较薄弱,比如现在我们参加这种国际性的印刷标准的年会,更多的是在听别人讨论,而不是自己真正地参与到标准的制订中,就其原因就是我们没有足够让国际同行认可的研究成果。目前,国内专业院校是这方面研究工作的主要参与者,但说句实话,我们在这方面得到的资金支持并不充分,基础研究工作做得也比较浅。离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扮演主角的要求,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其二“我们力量比较零散是国内存在的另一个瓶颈。比如院校与院校之间,印刷厂和印刷厂之间,印刷厂和制造商之间,印刷厂和研究机构之间,大家相互的结合与联系都还不够紧密。当我们参加国际标准化时,常常发现国外专家的身份十分多元化,他可能既是一个教授又是一个咨询专家,甚至还有第三、第四重的身份。而我们基本就是一个身份,既反映你的影响力和资源不足,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力量的分散和联系的紧密度低。我觉得应该有些机构,能够做做这方面的组织工作,让社会各方面力量能够协同作战,共同为我国印刷行业的标准化建设出力。”
[next] 此外,王强教授认为,在标准的落实方面,国内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之前受计划经济思维模式的影响,我们国内印刷标准化的推进主要靠宣贯的方式进行,这种形式的效果其实并不理想,很多时候是文件来了大家动一动,过了就过了,真正落到实处的并不多。近几年,印刷标委会也在尝试新的推动形式,比如建立印刷标准化试验与推广基地,通过基地的示范作用来带动标准的推广,这是值得称道的。”
标准化建设要走中国的特色之路
王强教授表示,在中国推进印刷标准化建设,必须将国际先进的技术体系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要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而不应该照搬照抄。
“我多次参加了国际上有关的论坛和年会,对于国际标准也算比较了解。但我个人认为我们应该注重将国际标准的先进体系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把它转化成适合中国状况的系统,这样才有实用价值。比如,国外标准在制订过程中,强调更多的是过程控制。如ISO 12647这个标准,其实很多工作我们也在做,但是这个标准中规定的一些条件,包括它要求的材料、油墨等,我们国内实际情况是达不到的。所以,我们有必要根据国内实际情况进行考虑,如果过程达不到要求,而最终结果如果能够达到,是不是也可以呢?这种将过程控制转换为结果引导的控制,可能更符合我们国家目前实际情况,而且这样做可以帮助印刷企业迅速地缩短与国际标准的距离。”
王强教授还提出,中国的印刷标准化建设,相关机构应该有目的地组织有关专家、企业,结合国际标准,设计制作一些实际的解决方案。“这样,印刷企业就可以借助这些解决方案来迅速提高自身标准化建设的水平,也更容易被企业接受。”
针对印刷企业标准化建设方面的投入问题,王强教授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在我国,印刷行业是一个利润空间不大的领域,完全由印刷企业自己独立承担标准化建设的费用肯定是有困难的,除非是前面提到的大型企业。我的建议是把一些有这方面意愿的印刷企业组织起来,每个企业拿出一点资金,把钱集中起来去做一些事情,费用共担,收益共享,从而降低了每个企业所承担的费用。可以按照公司的模式去做,当然这个过程中需要有人来很好地组织,同时也需要用成功的案例来带动其发展。”
结束语
“虽然每个企业的标准化建设,战略角度有所不同,进度快慢也不太一样。但标准化建设是一个大的战略方向,标准的理念一定会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接受并付诸实施。”展望我国印刷标准化建设的未来,王强教授充满信心。他坚信,标准化将是中国印刷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