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印刷企业的老总们说,国产某某印刷机“使不住”并且缺少高性能大中型机,因此他们不得不花成倍的大价钱购进昂贵的海德堡、曼罗兰……提高印刷设备的技术水平关乎我国印刷业的长远发展前景,而现今我国印刷设备技术基础薄弱是我国企业普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才能使我们印刷业改变如此现状?
本土企业开发技术,层次要深
“要提高我国印刷企业技术水平,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使引进的层次更深一些,而不只是引进一台整机,我们要把整机配套的主要技术同样引进来,这样发展经济的技术基础就稳固了”,王德茂副理事长说。从参加中国国际印刷技术展览的参展商来看,参展商主要是国内企业,其次是一些国外知名大厂家,而国外中小印刷企业参展较少。从这里就能看出一些问题。他说:“我国本土印刷企业只与国外大厂打交道,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技术问题,因为这些大厂的技术未必都是自己研发的,可能有些是来自其他企业的。”
王德茂介绍,在对国外印刷业进行考察,并与国外业内人士做了大量沟通交流工作后发现,有些中小企业的技术并不是独立使用,而是配着大机器设备成套运用。国外有的厂家就专门做给纸机、卷筒机、烘干机等设备的生产。而我们国内看到的大型印刷设备商的产品,往往是各种小型设备环节组合的结果。而我国印企直接引进国外先进大机器设备,在经过了中间的商业环节后,并不能了解到相关部分的技术核心。
要使我们的企业“由土变洋”,就要深层次了解国外产业,直至国外技术。
(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王德茂先生)
对外合作,重视国外土著企业
国外有些中小企业的技术也是我国企业所需要的。如我国的汽车生产,汽车厂没有多少是自己的东西,汽车的部件多来自别国,我国厂商主要是加工组装。
国外不少大的印刷机械设备厂商,也像我们的汽车组装车间,虽拥有自己独特技术,但其中不少专门性技术核心来源于部件提供商,在设备技术极其复杂和深入的后技术时代,有了专门的这种高技术统筹,能使设备技术能力坚固度加强。与之相比,我国设备企业模式仍然处在作坊时代。
因此在技术方面,我们的制造厂不能专注于大厂家,而应反思自己的问题,发现薄弱领域,直接与在此领域搞研发的国内外厂家联系合作,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王德茂风趣地说:“我感觉国外有些中小企业也很‘土’,不清楚外界的情况,消息闭塞。”对于国外中小企业而言,要到中国来,关键不在于卖出多少机器设备,而是要展示出自己的技术,让中国企业了解交流;或者直接在中国生产,且在中国生产成本也较低,还能发展到中国之外,这是一个有前景的发展道路。
但如果国外的这些中小企业不能把眼光放开,只与本国厂家配套,结果只能是大厂赚取更多利润,自己坐失良机;如果国外中小技术型厂家直接与中国企业合作,将会受益更多。
国外业内人士也认同这个观点,但是具体实施起来较难,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那么,对于我国的大厂家来说,就应重视与这些国外技术型企业合作,这样就有利于提高企业本身的技术水平,解决技术问题,从而促进企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由土变洋,关键在于人的观念
但是中国的印刷行业协会等组织能否为中国机械设备厂家开发提供这样的联系平台,介绍具有独特专业技术的国外土著中小企业给国内企业,王德茂认为:“是否能够争取与国外中小技术型企业合作,问题的关键是转换观念!”
我国的印刷设备企业往往有与国外大厂家合作的“偏见”,存在忽视中小企业的趋势。转换观念后,国内企业自然就能够自觉自发地去发掘这样的技术企业。但是如果不转换观念,即使将这些技术型企业推至企业面前,他们也会视而不见。
王德茂表示,这并不是否认与国外综合大厂家合作的进步性。但是也应看到,从中国印刷经济长远发展来看,与其买入大厂家的先进设备,不如先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在本土生产这些先进设备。
在国外,很多厂家专门研究给纸、收纸、CTP技术、烘干技术等,而且研究得很深,他们的专业化分工很细、专业化程度很高。如此看来,我国的印刷机械行业存在的很多问题有待深究。王德茂说:“如果一个厂想成为‘全才’,几乎不太可能。”从这个角度出发,他提出,我国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缺陷,对症下药。例如在给纸方面落后,就专门找国外的给纸厂,在收纸方面薄弱,就找国外收纸机企业,长此以往,我国印刷企业逐步重视与国外中小技术型企业的合作,进一步吸引国外技术来中国参加展会,来中国经营,形成良性循环,促进整个行业的前进。
“我在美欧也努力寻找熟悉情况的代理商,邀请一些中小厂家与我们建立关系,从而使我们的技术发展能更深一层。”作为中国印刷工业协会的重要领导人,王德茂对企业意识不到这些深层次问题,而只是更注重整体表面上的发展表示担心。他说:“这还是一个认识问题,如果企业认识到这个问题,调整方向,从深层次上、从根本上解决技术问题,而不是从表面上、肤浅地解决问题。”
对与国外中小印刷企业合作,以提高我国企业技术水平的前景,王德茂副理事长认为只要转变观念,吸引、重视这些国外中小技术型企业,在经历了一个了解与发展的过程后,双方都意识到对方的需要而展开合作,解决问题的时机自然会成熟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