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开始深入影响出版业了。
今年3月,《人人都能玩赚ChatGPT》出版,这是国内第一本用ChatGPT写ChatGPT的书。
据了解,这本书的框架结构和章节内容都有ChatGPT的参与,图书封面和营销方案也是借助ChatGPT生成的,从提出选题到下印厂只用了28天。
4月,刑侦小说《马一鸣从警记》电子书上线,该书在策划、编校及推广过程中,也用到了AI工具进行辅助。
有的出版社已经开始考虑增设AI编辑岗位,有的出版社请专家帮忙做AI流程优化。AI到底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出版从业者的工作,我们的“饭碗”还保得住吗?
AIGC究竟会给行业带来哪些影响,对哪些岗位影响大,对哪些岗位影响小?就此,本报邀请到了有近20年计算机图书编辑经验的北京图灵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简称“图灵”)副总编王军花、深耕数字出版及人工智能领域的知乎知名法律博主诗睿以及《人人都能玩赚ChatGPT》作者黄小刀,来谈谈AI技术对出版产业链中的编辑、审校、营销、主播、发行、设计美编及编务这7个岗位可能产生的影响。
编辑岗
结论:策划编辑岗位不会被取代,资深编辑会愈发体现出自身价值。初级校对、梳理文字、加工润色稿件等工作内容,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分析:我们都认可一点,人工智能确实可以帮助我们极大地提升工作效率。王军花认为,策划编辑的部分工作可以借助AI工具完成,比如策划编辑想做一个大语言模型(LLM)的选题,在选题调研阶段,便可以利用ChatGPT找到这个领域的关键论文、行业顶级会议、巨头公司以及创业公司等。
虽然这些信息难免有错误和遗漏,但是它可以帮助策划编辑搜集到一些选题素材,这对编辑而言已经是很大的助力了。
近期图灵的新书《这就是ChatGPT》就是编辑利用人工智能工具辅助完成的。
但同时要看到,有些工作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比如筛选作者、联系作者。机器对作者的判断基于数据库的信息,而数据库的信息来源于网络资料。编辑如果跟某位作者合作多年,肯定要比机器更熟悉和了解他是否适合创作某个选题。
同时,如诗睿所说,现在AI还没有发展到尽如人意,对很多垂类图书内容而言,有经验的编辑要比机器识别得更精准、更快速。而且,现在我们还没有办法为人工智能输入所有垂类里面最为精深的内容,再加上网络上的“白噪音”特别多,所以AI目前尚未达到资深编辑的水平,未来恐怕也达不到。
黄小刀的第一本书就是用ChaGPT完成的,她的第二本书即将出版,第三本书已经在制作中,后两本书同样用到了ChatGPT。黄小刀也认为,AI工具可以帮编辑处理部分信息,比如初级的校对、稿件梳理、稿件润色等工作,然后由人来做第二次的筛选和应用。但当AI工具越来越被大众所熟悉、内容创作越来越容易的时候,筛选高质量内容的能力将更为稀有也更有价值,对资深编辑而言,他们不仅无法被AI取代,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反而会愈发体现出自身价值。
黄小刀和诗睿尤其强调,机器本身不具备判断能力,必须依靠人的指导来工作,AI工具在为不同水准的编辑所使用时,效果和结果可能差别非常大。
建议:对策划编辑而言,最重要的是尽快学习AI,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利用AI工具提升工作效率。对文字编辑来说,需要不断提升专业能力,积累丰富经验,做机器力不能及的工作。
审校岗
结论:在人工智能的数据库以及技术迭代没有充分完善前,岗位不会发生太多的变动。在一些机器无法使用的场景中,审校人员更是无法被取代。
分析:目前在出版行业中,初筛的校对工作已经在通过软件进行了,软件检查出问题后,编辑和审校人员再进行审核和确认。
诗睿表示,就他目前掌握的信息来看,人工智能的知识储备水平以及数据库内容,远远不及人工审核的水准。机器审核还涉及识别率的问题,数据库里的一些错误样本、不良样本,可能会“误导”机器做出错误的判断,这都需要人工再审校。
但技术在不断发展,未来机器人会不会越来越“聪明”,审校质量越来越精准?黄小刀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
她举例说,即便有的内容表达得非常隐晦,ChatGPT也一样能够识别和判断。在黄小刀组织的人工智能讨论群里,有位网友曾做过测试。电视剧《狂飙》中有个片段,大嫂不喜欢高启强弟弟贩毒,但是她没有直说,只说“我去接孩子去了”,高家老二没明白大嫂是什么意思。这位网友把这段台词在没加任何情绪干扰的情况下“投喂”给ChatGPT,结果ChatGPT很准确地理解出“大嫂生气了”。
另外,虽然ChatGPT目前还不支持图形处理,但黄小刀介绍,在ChatGPT 4.0版发布时,开发者已经表示会支持多模态,也就是未来会支持图形、声音和短视频的处理。
建议:对于审校岗位的从业者来说,最好的竞争力就是专业且丰富的工作经验。
营销岗
结论:跟人打交道的这部分工作不会被机器取代;但是跟内容输出有关的工作,几乎都会被机器替代。
分析:营销人员的岗位内容比较庞杂,如果只挑重点工作来看,营销岗中有一部分工作是跟人打交道的,比如跟新媒体渠道的博主、大V建立联系、维护关系;协调作者做新书发布会、举行线下签售活动、做品牌线下活动等;跟媒体沟通合作。但凡涉及人和人之间的互动交流的工作,机器是没办法取代的。
但是营销岗还包含大量内容输出的工作,比如新媒体内容的撰写、营销物料的文案和设计、短视频脚本的创作,这些几乎全部可以用AI工具来实现。
黄小刀甚至设计了一套自动化的流程去做这些事情,她评价AI软件完成的工作虽然不能跟顶级的营销人员相比,但比80%的营销人员做得都好。她举例说,一本新书出版后,需要营销提供短视频脚本,营销人员只需要去短视频平台抓取近期主题相近的爆款短视频,然后用“飞书妙创”把短视频的字幕和文案做成文本,再把文本“投喂”给ChatGPT,ChatGPT就可以按指令生成爆款模板,并结合新书的基础信息,生成若干条短视频脚本。
建议:机器再能干,也需要人来操作。营销编辑要在不断提高创意策划能力的同时,加快学习AI工具的使用。
主播
结论:暂时无忧。数字人在直播行业里真正的应用,是替代那些有标准化流程的单品循环的店铺直播间。
分析:黄小刀介绍,新华社数字记者小诤、中国日报数字员工元曦等,其深层逻辑大体相似:前端只需要做出一个看起来非常逼真的新闻主播,把从各个渠道抓取的新闻稿放在里面,数字人就可以永不疲惫地进行自主播报。
现在数字人直播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了,数字人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有智态的也有感态的,不同形态的数字人研发成本也不同。请专业科技公司做数字人,费用可能是目前真人主播一到两个月的工资。
虽然如此,但是出版社的真人主播仍不可或缺,其原因有二:第一,虚拟主播的回复系统与电商平台的客服系统别无二致,都是依托一套关键词作问答,没办法做到和观众实时交流互动;第二,如果虚拟主播使用了开源软件及语料库等,通过实时抓取弹幕及评论区的问题或许可以做到与观众交流互动,但虚拟人回复的答案是否可靠,是否涉及违规词等都是不确定性因素。对于谨言慎行的出版社来说,一个不可控因素的出现实在不利于其品牌形象管理。
跟出版企业的真人主播相比,数字人的优势不是比拟真人情绪的表现,而是降本提效和标准化复制。
建议:各位主播们要抓紧修炼内功,找到属于自己的直播风格,立住人设。毕竟,即使没有AI,差异化也是必不可少的。
发行岗
结论:暂时无忧,而且如果发行善于利用AI工具,会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并增强自身的职业竞争力,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
分析:对于发行来说,工作内容的变化更多的是由于整个业态发生了变化,渠道由线下转到线上,而线上的工作诸如对接渠道、中盘等,AI也不能独自完成。
发行人员的工作虽然是销售图书,但主要是跟人打交道。一方面对接实体书店、平台电商,以及新媒体大小V;另一方面对接社内编辑、营销人员。不论是跟渠道谈差异化版本、沟通营销活动、要资源位,抑或是盯库存、核对回款,都需要跟人打交道,目前来看,这些工作还没有被机器替代的可能。
王军花强调,发行人员线下参加活动、布置书展这些工作,更是需要亲力亲为。
不过,如果积极利用AI,发行人员的工作效率会大大提高。以往,发行人员不论是在公域还是私域的销售中,但凡涉及营销文案、设计物料或者视频内容时,都要依靠编辑或者营销同事的支持。但有了AI,也许发行人员就可以根据一些已有的内容信息,利用各种人工智能的应用进行二次创作,工作的自主性更强了,效率也更高了。
建议:注意建立自己的工作通路。未来,诸如发货、盘库、对账、准备资料等简单繁复的工作可以使用AI进行辅助,发行人员需要把更多的时间放到发掘、联系渠道和达人上。
设计和美编岗
结论:初级的美术设计工作,短期还有少量的生存空间。善于利用AI的资深设计美编,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分析:诗睿介绍说,设计人员在使用Midjourney或者Stable Diffusion这些人工智能应用做物料设计的时候,是调用数据库中内容,与关键词(提示词)建立映射关系,因此数据库的内容是否完善,决定了图片生成的质量。
目前数据库中人像的脸部和头发等细节非常完善,但“手和肢体”的样本不够,导致生成的图片存在细节错误。对于数据不全的部分,需要人工进行二次加工。但如果未来数据库继续迭代,这些问题可能就不再需要人工介入了。
决定设计质量高低的,除了数据库的完善程度,还有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给AI下指令时,关键词的选择。《人人都能玩赚AI绘画》的作者sky盖哥曾说:“如果使用者的专业不够扎实,那么AI也会不聪明;如果你的专业非常扎实,它能帮你插上翅膀。”使用者的专业深度决定了使用效果,从这个角度说,专业的从业者显然能更准确地给机器下指令。
至于版式设计等工作,虽然出版社目前已经在利用现有的模板去嵌套了,但黄小刀认为现在关于PPT排版的AI工具非常多,如果出版行业的排版工作利用上AI工具,可能排版效果会更好。
艺术家、策展人邱志杰曾经说过:“AI和画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最大的区别就是,AI努力模仿真人的画风,而画家则是在努力朝着‘非人’的感觉进行创作。”其实,AI问世后,尤其是在更迭了几个版本后,设计和美编是最不被看好的职业。
有消息指出,国内两大知名游戏公司在利用AI技术后,真人原画师现已裁撤将近70%。但也有玩家表示,在真人原画师离职后,AI生成的原画质量大幅度下降。这一情况或许也能给出版行业带来更多的思考。
建议:绘画作为艺术,其核心是画家赋予其作品的“灵韵”。对美编和设计来说,AI只是众多工具中的一种,我们应该抱持开放的心态,积极拥抱新技术,合理使用;不必过分悲观,认为自己会被AI取代;也不必过分依赖AI,觉得自己可以“躺平”。对于出版社来说,虽然使用AI参与设计工作会极大地节省人力成本,但考虑到上文中两家知名游戏公司的做法,还是要慎重。
编务岗
结论:替代不了,这个岗位很稳。
分析:王军花表示,在图灵,编务人员相当于一位“总管家”。编务人员不仅要清晰地了解出版流程,对大部分工作了如指掌、烂熟于心,而且要善于人际沟通,因为他要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图灵在招聘编务人员时,看重的也是应聘者的交流沟通能力。AI在现阶段肯定承担不了这部分工作。
如果是整理合同、资料归档、奖项申报等其他事务性工作,AI或许可以起到辅助作用。“我们公司的编务老师,别说AI了,就算一个真人也难以快速上手他的工作。”
建议:没什么建议,对这个岗位的从业者道一声“恭喜”吧。
通过以上对各个岗位的分析,不难发现:AI时代的工作,人类更像是指挥官,AI是执行的战士。一方面AI需要不断学习才能更好地完成指令;另一方面,指挥官也要学习如何更好地指挥AI,以及如何精准表达自己的需求。
面对AIGC,面对新技术,出版业这个相对传统的行业可谓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成果转化为出版行业发展的驱动力,取决于我们如何理性而恰当地应对和利用AIGC。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生成式AI技术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其仍无法替代人类独特的创造力、意识形态、知识创新、情感、文化和历史底蕴,出版业中的创作与出版仍需要作家的个性化思想、语言和风格,以及出版人的创新、视角和思维。
因此,生成式AI技术可以让人类更加专注于更具创造性的工作,作为一种强大的辅助工具,可以帮助出版业人员获取更高效、更具创新性的出版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