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就要来颠覆世界了?所有人都在想办法体验ChatGPT(美国“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研发的聊天机器人程序),这个有问必答、有求必应的智能聊天机器不仅能聊天,还能写作,甚至还能帮助写论文。但以写作和出版为生的行业,对此并没有感到太多的危机。
ChatGPT是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它能够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像人类一样来聊天交流,甚至能完成撰写邮件、视频脚本、文案、翻译、代码等任务。简单点说,就是一个聊天机器人,加上一个AI创作小程序。不管多像,但它毕竟不是人类。
出版业对AI创作并不陌生。百度创始人李彦宏曾预测:“从辅助人类进行内容生产的助手阶段,到可以与人类写作的虚拟人形态,直至最后进化为可独立完成内容创作的终极形态。”
“艳丽的玫瑰和艺术的情绪,极美妙的新生,曾经在这世界,在那寂寞的寂寞的梦。”这样的诗句来自微软旗下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冰”在2017年出版的首部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2017年,微软亚洲研究院的虚拟AI助手小冰写的139首现代诗集结出版成了第一部人工智能诗集。训练样本是1920年起519位中国现代诗人的所有诗歌。2019年,微软与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合作并授权出版了第一部由人工智能与200位人类诗人联合创作的诗集《花是绿水的沉默》。
2019年1月,阅文集团与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宣布合作,通过微软人工智能技术,为网络文学作品中的虚拟人物赋予“生命”。“通过吸收学习《全职高手》原著的文本,利用人工智能知识图谱,小冰重建了小说中的世界观与知识体系,并对它们进行扩展和补充。这些虚拟人物可与读者和观众进行实时交互,我们把这一过程叫做‘赋生’。”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院长王永东表示,《全职高手》中的5位主人公由此形成不同人物设定,并能通过与用户聊天的交互形式“进入”现实世界。目前,小冰的这一功能已在阅文集团旗下APP上线。
2020年8月,国内头部出版机构中信出版社和与小冰、中央美院出版了首部AI个人绘画作品集《或然世界:谁是人工智能画家小冰?》。人工智能小冰通过对过往400年艺术史上的236位知名人类画家画作的学习,在受到文本或其他创作源激发时,可独立完成原创性绘画作品,小冰还为每一幅画作都创作了诗歌。
2022年12月,百度旗下的百家号在六周年之际向全网创作者推出的“奇妙未来季”主题创作大赛收官。创作者“艺术家甲板”4岁女儿基于百度AI作画平台文心一格创作的AI绘本《外星超能战队》获得AIGC(人工智能内容生成)创作赛道第二名。山东人民出版社高度认可这个作品的市场价值,该社图书策划人赵勇表示:“这本书是用AIGC的AI作画功能辅助完成的,题材和绘制方式都非常新颖。在我们的评估中,这本绘本的商业价值完全可以达到10万或者更高。首先,作品在质量上完全过关,其次出于商业考量,我们也希望抓住互联网趋势,尝试出版新业务。”
上市出版公司中原传媒在回复投资者提问时表示,从知识服务的角度看,ChatGPT开辟了内容服务、知识服务新境界,与公司的价值追求高度匹配、契合度极高。
AIGC,就是当下与出版业联系最为紧密的AI创作使用场景和应用,在数字出版相关业务中的推进更为深入。
中文在线作为数字出版的代表,布局AIGC已久,已推出AI主播、AI绘画和AI文字创作功能,并在研发推动更多AIGC功能落地,其中AI主播已在有声书生产中应用,AI文字创作功能已在17K小说网上线,可自动生成文字内容。公司在回复投资者的提问时表示,AIGC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生成内容,被认为是继PGC、UGC之后的新型内容创作方式。其中AI主播已在有声书生产中应用,根据文字故事情节的真实语境,用独创的情绪情感控制模块,结合语音深度学习合成技术,真实还原角色情感,生动模拟人声音色以塑造角色,讲述故事。AI文字创作功能已在17K小说网上线,可自动生成文字内容,作者在使用该功能时,通过针对不同的描写场景填写关键词和辅助短语,即可生成对应的文字内容描写用于作品使用,目前可针对人物、物品等进行AI文字创作,并针对不同的作品类别如古风、都市等进行不同的内容适配。未来,随着技术的迭代更新,AI可在更多应用领域提升内容创作效率,产出更多精品内容,降低成本,扩大更多AI内容衍生品类。
另外一家数字阅读平台掌阅日前也表示,AIGC是继UGC、PGC之后利用AI技术自动生成内容的生产方式,AIGC技术发展成熟后,理想的状态下能够将文本故事转换成视频和3D内容。AIGC将大力提升公司内容创作的效率,降低内容创作成本,并提升产品产出的数量和质量。公司每年有大量的研发投入,其中有相当部分支出用于人工智能相关的技术和产品研发。公司已经实现了智能审核、个性化推荐和TTS等人工智能相关的产品和服务。
作为头部的有声平台,喜马拉雅布局“AIGC”,截至目前已通过AIGC创作有声书专辑超37000部,其中“单田芳声音重现”系列专辑总播放量超1亿次,成为AIGC代表作品。截至目前,喜马拉雅上的AIGC内容日播放时长超250万小时,进一步丰富了喜马拉雅的内容生态,升级了音频内容生产模式。随着AIGC进一步赋能内容创作者,成为普通人的创作工具,对于内容创作将起到降本增效的作用,对于平台而言,其背后更是商业价值的全新拐点。
华鑫证券的最新报告表明,过去传统人工智能偏向分析能力,而现在人工智能正在生成新内容,通过大量的训练数据和生成算法模型,自动生成文本、图片、音乐、视频、3D交互内容等各种形式的内容,换言之,AIGC正在加速成为AI领域的商业新边界;AIGC也会带来内容创作的变革,如智能数字内容孪生能力、智能数字内容编辑能力、智能数字内容传作能力。
但出版业或许并不用太多紧张。
无论是已经更多应用的AIGC,还是正火热的ChatGPT,他们的本质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前提的人工,也就是通过广泛深入的学习人类的行为、思维、语言表达、情绪等内容,最后逐渐完善和形成智能程序的类人化。这并不是一个人写几行代码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强大的算力和海量的内容学习才有可能做到,这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目前全球顶尖的科技公司,也被ChatGPT的爆发震惊,足以说明就算他们来自科技最前沿,也还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至于最后落地到具体的行业应用中来,有着更加严苛的规则和门槛。
同时,也正是因为AIGC创作过程是基于上述学习的过程,使得其作品的原创性收到很大质疑。人的思维可以从0到1,但计算机程序不行,它必须严格按照程序设定的规则,从1到2到更多。而构成创作的1,确是来自人类的主观创作,并不能算作原创内容。
就在ChatGPT如火如荼之际,多家知名学术期刊正在更新编辑规则。《科学》明确禁止将ChatGPT列为合著者,且不允许在论文中使用ChatGPT所生产的文本。《自然》则表示,可以在论文中使用大型语言模型生成的文本,其中也包含ChatGPT,但不能将其列为论文合著者。究其原因,除了保护作者和知识产权外,也表明ChatGPT为代表的AI创作低估了作者主观创作的重要性和原创性。
AI创作的作品,在版权归属上也还存在较大的质疑。依照现行法律,AI不具有法律主体资格,多国版权法保护的法益是自然人,未对非自然人创作作品的版权归属作出规定。在国内,对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著作权归属也还存在争议。2019年,北京市互联网法院审结中国首例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著作权案,判定原告胜诉。理由是“自然人创作完成应该是著作权法判定相关内容是否属于著作权客体的必要条件,不应对民事主体的基本规范予以突破。考虑到文化传播及科学事业的发展,虽然该内容不属于作品的文字内容,但仍应给予一定的保护”。但2020年,深圳南山区人民法院审结认定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用技术生成的内容具有特定的表现形式且源于创作者个性化的选择与安排,属于著作权法所保护的文字作品,将其认定为著作权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