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国家出版文化交流,日前,“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版合作体高峰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论坛以“文明互鉴、合作共赢”为主题,由“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版合作体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主办,采用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论坛上,部分国外出版机构负责人分享了疫情期间出版业面临的挑战和应对之策。
疫情期间,哈萨克斯坦的许多传统出版机构陆续免费开放线上资源。一方面,这种举措较好地满足了特殊时期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另一方面,也对数字出版产品起到了普及推广的作用。但这种免费开放只是应对疫情的一种非常态应急模式,而不是长期的数字出版发展模式,也并不意味着数字出版产品将低成本或低价销售。疫情期间,在哈萨克斯坦甚至是独联体国家,没有任何一家出版机构可以仅靠数字出版的收益维持正常运转。所以,寻找一种更加符合市场规律的盈利模式才是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动力。
总结哈萨克斯坦欧亚国立大学出版社疫情期间的经营状况,我认为可以得出以下几方面结论:
第一,传统出版机构的数字出版技术越来越成熟,在这种背景下,应该与第三方平台通力合作,共同形成一条价值产业链。
第二,进一步推进纸电互动。部分图书章节可以提供免费试读、试听,让读者对图书有直观的了解。一部分图书甚至可以公益的形式,供读者免费阅读、免费下载。
第三,建设线上图书馆。比如以学术图书为主的大学出版社,在专业领域内拥有一定的优势,要加快线上图书馆的开发建设,以满足国内外广大学者、读者的需求,并以此提升品牌知名度。
第四,进一步扩大图书“走出去”规模,并与国外出版机构共享数字资源,推动版权贸易数字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融媒体、自媒体、大数据、电子出版、数字出版、有声书等,都是出版业的新机遇。但无论科学技术如何发展,出版、营销、阅读模式如何转变,最关键的竞争核心始终是内容和人才。抓好内容和人才建设才能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疫情改变了人们的行为、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对阅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后疫情时代,出版机构应采取更加灵活多变的经营方式,以人为本,多策划一些生态环境保护、健康产业、数字经济、政府治理、创新就业和文化交流等题材的图书。
除了哈萨克斯坦,哈萨克语的使用范围已扩大到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读者规模达近5000万人;俄语图书的辐射范围包括俄罗斯、其他独联体国家和东欧国家等,读者规模达2亿多人。哈萨克斯坦出版业的未来还是非常值得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