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社会各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何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成为出版业面临的思考题。在日前召开的2020泰山国际新闻出版合作大会上,业界人士就此建言献策。
推动阅读深入挖掘服务能力
“疫情期间,社会总购买力下降和消费结构调整对出版业产生影响,社会阅读的新需求和新特点成为出版业发展的重要机遇和方向。”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表示。
聂震宁分析说,随着我国全民阅读活动蓬勃发展,出版与阅读共生发展的态势已经形成,社会阅读的主流阅读价值观受到重视,出版业和社会阅读的技术创新得到相当程度的普及和提高,并将继续在线上线下共生发展。
“社会阅读与出版业共生发展,出版业仍具有较大服务潜能。”聂震宁判断,出版业有效控制图书品种,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将提前实现;出版业将进一步加大技术创新力度,融媒体出版水平将进一步提升。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江苏书展、上海书展、南国书香节、黄山书会、天府书展等相继重启。聂震宁认为,这显示了后疫情时代我国出版发行业顽强复苏、重启、中兴的决心和信心。“出版业应与时俱进,进一步提高服务社会阅读的能力。”
围绕互联网时代快阅读现状,当当网创始人、早晚读书创始人李国庆给出了零库存、个性化定制众筹、专业化导购、数字出版、屏读时代和伴读、结对读等6个关键词。他认为,运用大数据精准分析用户需求可以减少库存,给出版业带来利润改善和发展能量;个性化定制众筹可以避免盲目生产、盲目印刷;专业化导购也就是直播带货,对于目标人群很有指导性;屏读时代已经到来,数字出版大有文章可做;针对人们存在的轻阅读和快阅读需求,可以通过伴读、结对读创造氛围、推动阅读。
人才建设聚焦深度规模培养
人才是出版业的未来,人才培养关乎行业兴衰。近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启动新一轮学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出版学能否成为一级学科为业界瞩目。北京印刷学院校长罗学科认为,出版学已具备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是培养新出版人的根源所在和不可或缺的学术支撑,因此,出版学成为一级学科是时代之需。
在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看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建设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与近期任务摆在我们面前,文化建设必须有相应的跟进。推进出版强国建设,需要从编辑业务与编辑队伍方面进行筹划。
郝振省认为,继续做优做强主题出版是编辑出版人“十四五”期间首要的任务,应从产学研方面稳步推进。从产的方面看,出版单位应把普遍性要求与重点性攻关结合起来,形成主题出版生产经营的专门团队和其他团队的鼓励性政策相结合的模式,同时把近期计划与中长期规划结合起来。从学的方面看,要考虑编写主题出版系列教材、教案及案例汇集,同时有相应的教学制度安排,考虑设立主题出版教研室甚至专业。从研的方面看,要借助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充分总结主题出版开展以来的历史和实践。
持续提供精品出版物,有赖于编辑出版人素质的普遍提高与相关人才的深度培养、规模成长。郝振省认为,“十四五”期间,应倡导成为学习型编辑的行业风气,加大学术理论课的教学分量,以书本知识为主,以知识的系统性把握、理论的深刻性把握为目标,培养出兼具学术创新与娴熟技能、既接天线又接地气的编辑出版人队伍。此外,深化出版业体制改革、调整出版生产关系、持续释放和激活生产供给、实施出版产业数字化战略,都是业界必须履行的职责与必须实现的目标。
人工智能丰富出版内涵外延
出版要关注人工智能,是罗学科近几年一直在呼吁的话题。在他看来,通过出版的人工智能可以进行知识服务、知识挖掘甚至知识的自动生成,这样就丰富了出版的内涵和外延,从而使出版有了相对独立于别的学科的内容。
在罗学科看来,“出版人工智能”是以知识作为生产要素,以基于人工智能的知识挖掘作为核心技术,带来新知识的自主形成和规模化使用,并实现智能系统在出版领域应用的系统工程,其未来发展趋势,有方向清晰的政策引导、多维重构的价值指向、要素齐备的嵌入逻辑等3点依据。
罗学科分析说,人工智能与数字出版的智能写作、在线学习、网络游戏等板块直接相关,将持续为数字出版赋能。多维重构的价值指向包括知识的来源,即自主生成不同来源和不同结构的知识,以及自主适应场景和自主解决问题;知识的呈现,即让知识表达和知识呈现更具层次性、丰富性、适应性;知识的体系,即形成以用户需求为驱动的个性化、多样化、高效化的知识服务内容样态和知识产品体系。出版业与人工智能结合落地的关键点体现在两个方面:泛知识的内容产品化,即知识点可以被不断地打碎、解体、剥离,知识与知识之间可以不断关联和重组;按照分层级、分阶段的形式提供相应的知识解决方案,根据人的不同需求和不同场景不断挖掘、聚合新的知识、为用户提供精准的知识服务。
“‘出版人工智能’具有快速性、定制化、交互性、系统性、迭代性等特点,将实现出版业的生产革新、交互革新、体验革新和载体革新。”罗学科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