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区块链技术热起来了,各行业都在思考区块链对自己的意义。而这一次,区块链切切实实地与包括出版业在内的内容创作者们关联上了——2019年4月9日,北京互联网法院首个采用“天平链”证据的判决出炉,这是一桩网络图片侵权案,也是“司法上链”的第一案。
版权区块链在互联网法院的首次亮相
在这第一案中,原告发现被告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在其微信公众号上使用了原告享有著作权的图片产品。法院在双方举证后作出判决,认定该转载行为构成了对原告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犯,应承担赔偿责任。
单从侵权行为来看,该案件并无特点,但其举证过程多次涉及到了一个司法史上的新概念——“天平链”。在判决文书中可以看到,原告在发现自己被侵权后,首先“向北京版权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申请电子数据存证”,即将侵权相关证据上传至第三方存证平台“版权家”,由于“版权家”接入了北京互联网法院天平链系统,存证证据被同步。之后,“版权家”多次出具电子数据取证证书,确认数据完整、未被篡改。经过这几个步骤,法院认定了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关联性,该案件也成为了“司法上链”的第一案。
所谓“天平链”,就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电子证据开放生态平台,也是区块链的一种。近几年,区块链成了热门名词,简单来说,它是一种“去中心化”的数据结构,将同样的数据分布记在不同的区块,并将这些区块以某种规则链接起来,实现各区块的数据同步,未经允许不可篡改。区块链分为公有链、联盟链和私有链,上文提到的北京互联网法院天平链系统就是联合多家机构,包括版权家,组成的联盟链,它是在真实、稳定、透明的规则上,由多方共同监督的机制。
对于区块链在版权业务上的具体应用,版权家母公司安妮股份CTO郝汉介绍:“版权区块链主要提供三种服务:确权、授权、维权。”在用户完成作品后,可通过App或网站将作品上传服务器,通过区块链进行存证,并获得数字身份证书及版权局颁发的著作权登记证书,此为确权。随后,不论此作品以何种方式授予何人,电子合同都会存放在区块链上,此为授权。如果监测发现有用户在未经授权的前提下使用了该作品,系统就会自动告知产权所有者,并提供相关侵权证据,此为维权。这也是安妮股份“创作即确权、使用即授权、发现即维权”的版权事业蓝图。
由于版权区块链为版权作品的生产方、使用方提供了真实可信的数据存储和记录,其与司法系统的融通也大大提高了维权的效率。2019年3月,天平链成为国家网信办公布的首批备案的区块链之一,正式开启了“司法上链”之路。
版权区块链的应用场景
区块链诞生的时间不长,进入大众视线、成为工具的时间就更短,但却在各方的推动下迅速变得热门。不过对于出版行业来说,既已有了规范的出版流程、并有版号帮助确权,还有必要加入版权区块链吗?
作为分布式的数据库,区块链的一大好处就是促进了数据共享、简化业务流程。随着各部门信息应用水平的提高,信息孤岛的问题也随之出现。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副所长魏凯说:“现代社会,数据是重要的资产,不能随便分享,这就给数据共享增加了阻力。而区块链是一个可信的数据通道,可以在各部门之间实现信息同步,提升协作效率。”
拿前文提到的版权家来说,该平台是中国版权保护中心DCI(Digital Copyright Identifier,数字版权唯一标识符)研发战略合作伙伴,其数据与版权保护中心及互联网法院直连。作者可通过官网或App登记作品信息,并在中国版权保护中心7-10个工作日的审核后,获得国家版权局颁发的电子版作品登记证书,登记费用由平台承担。相比传统版权10-30天的登记周期和100-300元的登记价格,效率和成本都大大优化了。
另外,随着社交网络的日渐发达,许多在互联网上发布的内容并没有经过版权登记,这通常为版权交易带来许多阻碍。但在区块链的智能合约里,一切规则公开透明,只要将发布作品及时上链,授权后的作品使用路径便清晰可见,结算、溯源都可由系统自动完成,大大提升版权交易的便捷程度。如果遭遇侵权,取证也十分方便。郝汉说:“对于微作品的版权运维来说,区块链具有天然的优势。”
科技发展带来的不仅是微作品的增多,还有知识服务平台和在线教育的兴起,而这些线上知识正是最容易被侵权的对象之一。同时,由于传统的数据储存模式是中心化的,服务器的压力较大,一旦受到攻击,很容易造成数据流失。如果将知识服务和在线教育产品接入区块链,不仅可以解决侵权问题,还可以加强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解决了存储、侵权和传播的问题后,教育就能变得更加开放、更加公平。”北京师范大学区块链研究中心研究员王耀飞说。
目前,区块链在业内比较为人所知的功能就是数据记录、分享和权证,但在未来,这些基本功能会衍生出无限的可能性。郝汉说:“从宏观来看,国家对区块链技术是非常支持的,从行业内来看,企业也都在各自的业务领域寻找创新引用”。
版权区块链面临的内外挑战
当然,区块链也不是没有缺点,魏凯认为,区块链的发展面临两方面的挑战。一方面来自内部。内部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是技术问题。以剽窃为例,如果剽窃者将作品修改了再上传,区块链可以察觉但无法判断改动了多少,也就无法根据改动程度对剽窃行为进行更加细分的判定。针对这个问题,版权家的解决方案是在版权存证、侵权取证环节使用区块链技术进行证据固定,在版权监测部分则采用大数据技术进行补足,综合推进版权业务。但也不全是技术问题,毕竟在法律上,对各类作品剽窃和抄袭的判定并没有精确统一的标准,技术就更加无法越过规则提供解决方案,尤其对于洗稿、融稿等问题,郝汉表示:“区块链技术目前还无能为力。”
另一方面挑战来自外部。外部问题就是区块链与外部规则的适配问题。不过就目前版权区块链的建设来说,各方正在为此积极努力。版权区块链由官方发起,规则与官方适配,如天平链由互联网法院主导建立,企业平台在接入前需要接受司法工作组的评估,得到认证后方可加入。另外,为加强区块链的适配度,提升和完善版权管理服务,相关企业也在积极构建版权生态系统。2017年8月,安妮股份带头组建了版权区块链联盟,参与国家区块链标准的建设。到目前为止,安妮股份已经形成多条版权子链共同组成的版权区块链系统,并且参与发布了十多项国际、国内区块链标准。作为《区块链存证应用指南》的起草人之一,郝汉说:“为区块链的管理树立行业标准,既能让行业更加规范,也能保护更多的小微作品,为版权作品的生产方、使用方和相关部门带来便利。”
总的来说,版权区块链并非是一种新的制度,而是为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效率所采用的一种新的技术工具。既然是技术工具,就会不断进步和完善。除了大数据,版权家还在尝试将人工智能引入版权区块链,通过鉴黄、鉴暴、鉴恐等完成对内容的初步筛选。
版权是内容传播的根本,也是内容传播的保障。通过去中心化、不可伪造、不可篡改等特点,版权区块链技术可以更高效地实现作品的确权、授权、维权,让版权实现更大价值。对于出版行业来说,无疑是推进融合发展建设的又一强有力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