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当下疫情影响,“宅”在家成为大部分人的选择。与之相应,国人的文娱活动也从线下转向线上,数字产业流量大增,“宅经济”走红。期间,数字文化产业的优异表现是否会进一步加快出版业务多元化发展?百道网采访了上海辞书出版社社长秦志华。
疫情给出版业带来启示
此次疫情对中国出版业的冲击显而易见,短期内势必会造成一定影响。在出版产业链中,实体书店目前看来遭到了最大重创。上海辞书出版社社长秦志华则表示困难都是暂时的,“就像当年的非典时期,我们都经历过实体书店的困难。此次疫情下当然也会有困难,因为租金以及客流、现金流等问题,可能会让实体书店面临更大生存压力,但并不会使实体书店从此一蹶不振。因为总体来说,目前实体书店对于阅读空间、文化客厅的打造,与十几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语,书店购书和网上购书的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不能要求所有读者都跑到书店去,但也不可能所有读者都到网上去,书店只要把自己的细分领域抓好,把自己擅长的部分做好,用心体会读者的需求,做好线上线下的服务,始终是会有机会的。”
出版社虽不是疫情重灾区,但影响和冲击也在所难免。“我们也同样遇到了暂时的困难,整个上半年的图书出版节奏可能都会有被动的调整。如此一来,年度出版计划完成进度肯定会受到影响。今年排版印刷厂的复工都很晚,很多工人回不来,纸张材料物流跟不上,本打算节后抓住排版印刷淡季的档期赶制一批图书,现在看来只好延期了。当前全国上下齐心协力,等到春暖花开的时候,或许抗击疫情的战役就胜利了,我们还是要对未来有信心,不慌不乱,始终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在防控疫情的同时,为下阶段的工作做好各种准备。疫情也给我们带来不少启示,敦促我们总结经验教训,未雨绸缪谋转型,加快内容出版形式和整个生产流程的多元化,以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秦志华表现出乐观积极的心态。
他进一步说:“在这次疫情防控阶段,我们将加强线上办公,或者说线上协同工作。或许因此能推动线上编辑、校对以及智能审校、自动排版等流程,不仅能进一步提高出版效率,还可以实现电子书、数据库与纸质书同步生成。当然电子书完全可以先于纸质书出版,今后我们会尝试这方面的工作。”
责不旁贷,以自己的方式抗疫
这段时间来,各出版社都在发挥出版与阅读的社会服务功能与公共文化价值,争先恐后为抗击疫情做各种各样的努力。不少科技专业出版社反应迅速、工作高效,为读者提供了许多防控抗击疫情的权威读本。
上海辞书出版社是一家以工具书出版为主的综合性出版社,它的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8月的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主要出版各类综合性辞典、语文辞典、专科辞典、方志、年鉴等,以及各类学术与大众读物。
此次,该社从疫情根源出发,联合万达信息,在短时间内开发了“守护100”微信小程序,选取《辞海》(第七版)中部分珍稀野生动物词条,通过图片、文字、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形式,向读者展示珍稀野生动物以及人与自然的故事,让人们认识野生动物,守护自然,关爱生命。
“虽然我们的行动与在一线抗击疫情的同行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我社结合自身特点开发的小程序,希望对读者产生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在公众号上还进行了一些公众科学防疫信息的整合,比如公布了人民卫生出版社《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防护指南》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张文宏教授支招防控新型冠状病毒》的出版资讯,助力公众有效防控新冠病毒。”秦志华说。
疫情促进出版业务多元化发展
当下, 中国数字文化产业持续发展, 以知识服务、移动阅读、网络视频为代表的数字文化产业热度不断上升,用户活跃度走高。数字技术与文化内容不断融合, 保障了国人在居家防控疫情期间基本的精神文化需求, 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选择。这期间数字文化产业的优异表现,凸显了中国14亿人口的巨大市场潜力,消费升级趋势仍在继续,也给被疫情冲击的文化产业, 乃至中国经济带来了生机。
上海辞书出版社同样在布局电子书、数据库、网络版工具书以及知识服务类产品,并将进一步丰富产品形式和产品内容。秦志华介绍:“之前,我社一直兼顾纸质书和电子书的平衡发展。下一步,我们会结合读者的阅读习惯,研究让知识内容更快捷更有效传递给读者的方式。”
数字化本身就处于一个加速发展的过程,他说:“这并不是我们一家社的感受,据我们所知,很多出版社都在准备,憋着一口气想做出些像样的数字化产品出来。传统出版发展到现在,数字化是行业转型升级必须要攻克的一个突破口。根据之前一些数字化产品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我们自己开发APP遇到的问题,不断摸索数字化转型的方式。”
但这不像制作电子书、开发数据库这么简单。“疫情启示我们要努力让产品更贴近读者需求,因此每个产品必须有每个产品的特点,可能并不存在行业内普遍都能成功的所谓数字化一般盈利模式,而会是各有不同的路径。有些出版社电子书销售不错,有些出版社数据库能盈利,有些出版社走向了知识服务。”
秦志华进一步阐释,“出版的数字化可能还要更放得开些,并不断向互联网企业学习借鉴。在这个关口上,大家都会逐渐产生一些共识,我认为2020年由出版社主导的数字化产品,包括知识服务类产品会集中出现,而这并非仅仅是因为此次疫情才带来的改变,就像’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肯定是经过前期大量的积累,甚至是经历一些挫折和失败,我们才能慢慢摸索出适合自身的一种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