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必胜印刷网 > 新闻中心 > 出版 > 正文

出版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与不变

时间:2019-12-16 来源:出版商务周报

摘  要:
近日,第8届韬奋出版人才高端论坛在成都举行,本届论坛以“新中国出版人:奋进新时代”为主题,百余位出版业界、学界代表齐聚一堂,追溯先辈、继往开来,共同回顾、总结70年来出版人才创新培养走过的道路,同时,探讨新形势、新背景、新机制下,出版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关键词: 出版业 人才培养 

  近日,第8届韬奋出版人才高端论坛在成都举行,本届论坛以“新中国出版人:奋进新时代”为主题,百余位出版业界、学界代表齐聚一堂,追溯先辈、继往开来,共同回顾、总结70年来出版人才创新培养走过的道路,同时,探讨新形势、新背景、新机制下,出版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自2012年开始,韬奋出版人才高端论坛已连续举办了7届,作为出版人才的盛会,在中宣部、原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领导下,在承办单位的鼎力支持下,在出版单位领导和同仁的广泛参与下,取得了较好成绩。7年来,有千余人参加了论坛,出版了7部论文集,较好地发挥了韬奋基金会在新闻出版人才队伍建设的平台与桥梁作用。
 
  传承先辈精神,适应时代发展
 
  时代在变,匠心不变。出版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情况和挑战,但坚守的工匠精神一以贯之。
 
  回首新中国成立70年来,出版业的开拓者们筚路蓝缕、戮力同心,冯雪峰、叶圣陶、陈翰伯、周振甫……太多名字被镌刻在出版史上。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在“新中国70年:致敬出版业开拓者”为题的演讲中,回顾70年来中国出版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书,致敬出版业开拓者。
 
  聂震宁在发言中列出了1949年、1978年、2019年三个时间节点。他认为,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让中国出版事业翻开历史新篇章,自1950年起,人民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等一批国家级出版社相继成立;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出版事业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入新时代以来,出版事业进一步发展,“四个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进一步增强,指引我国正在向出版强国迈进。
 
  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理事长艾立民回顾了在改革过程中一代代出版发行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坚守,以及为改革付出的艰辛努力。他指出,加快提升发行企业的内生动力,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使实体书店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同时,他认为,“新技术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传统实体书店带来的挑战是全方位的,对内容传播带来的革命性变革是不可逆转的。我们唯有积极应对挑战,抓住机遇,攻坚克难,才能化‘危’为‘机’,实现美好愿景。”
 
  人才队伍建设是出版业转型发展的重要课题,是内容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保证。出版人才建设工作,要聚焦高质量发展,更需创新体制机制。围绕解决人才流失问题、人才断层问题,从深化改革、健全完善编制工作和分配制度三方面综合施策。“新闻出版领域拥有健全完整规范的协会组织。出版人才建设工作,是行业的重要职责使命。”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李军说。
 
  深入关键环节,形成良好氛围
 
  如何将高质量发展贯穿于编辑的日常工作中,是个人职业成长与整个行业发展的双重需要。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说:“要提高出版物的质量,不能停留在一般号召和总是提高认识的层面上,应该深入到编辑业务运行过程的关键环节上。”
 
  郝振省从编辑手记入手,将编辑要义娓娓道来。他认为,审读报告与编辑手记,是编辑业务中两个不同的环节,具有不同的特征,承担不同的功能。编辑手记具有独到的价值和功能,应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中国编辑学会正在考虑如何加强编辑手记的工作,为出版的高质量发展寻找可能的重要支撑。
 
  人才是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四川新华发行集团总裁、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新华文轩”)董事长何志勇用若干数据和事实证明了这一点。他指出,3年来,在“振兴四川出版”的战略部署下,新华文轩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出版业务一年一个台阶,实现三大跨越,市场排名从2015年的第25位上升到了今年第三季度的第7位,排名增速全国第一。新华文轩的出版人才观可以概括为以下6点:人才建设成败在理念,成效在行动,标准在业绩,重心在基层,关键在机制,方向在高端。具体来说就是:树立“人才在身边”的理念,在市场历练中发现人才,在业绩增长中凸显人才,在基层建设中培养人才,在“赛马机制”中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在产学研合作中储备高层次人才资源。
 
  对人才培养的重视使得新华文轩及旗下出版社形成了精品出版的团队氛围。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简称“川少社”)社长常青认为,这种氛围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互补互帮,二是共担责任。去年在《米小圈上学记》改版提价的关键当口,为了稳定该系列图书的地位,川少社从社领导到员工前后开了几十次头脑风暴会议,每次会议后必定跟进落实。常青说,川少社的编辑和发行互帮互补,互通互联,编辑在图书制作方面会主动地征求发行的意见,发行亦会尽其所能地为编辑提供市场建议。“团队氛围是一种原则,是底层策略、产品设计、运营活动的关键所在,甚至是资源投入的一个起点。”
 
  注重实践能力,产学研相结合
 
  人才培养不是用人单位单方面的责任,高校在其中亦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报前段时间发表的《又到秋招季,出版业招聘有何新趋势?》一文中可见,出版机构倾向于培养那些具有相关专业知识背景的人才,而非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怎样实现学界和业界的无缝对接,让高校的人才培养更务实、更精准,实现产学研相结合,是当下出版人才培养亟需思考的问题。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炎龙认为,在出版环境变化、日渐紧追技术步伐,阅读需求发生变化、阅读文化变迁,出版把关标准分化、职业焦虑凸显的当下,出版专业人才培养要反思3个问题——“我们错位了吗?我们越位了吗?我们定位了吗?”这3个问题需要理性思考,需要高校和用人单位自己找准位置。
 
  北京印刷学院是国内最专业的编辑出版学教育基地之一,校长罗学科这样概括北京印刷学院的教育机制:第一,建立多元人才培养体系。打通专业和时间限制,把政府机关、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引进高校,建设培养平台,如与中国编辑学会合作建立编辑研究中心等。第二,提升人才的动手能力。编辑出版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北京印刷学院组织了读书、品书、做书、谈书等活动,鼓励学生实践。第三,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北京印刷学院相继与一些海外高校建立了“3+1”“2+1”项目,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培养实践型人才。第四,致力于将编辑出版专业发展为一级学科。
 
  提到产学研相结合,新华文轩的做法值得借鉴。据何志勇介绍,新华文轩一方面加强与著名高校的合作,如在2016年与四川大学建立了“人才战略合作关系”,共建国家级的双创示范基地;2017年与电子科技大学携手共同创建了国家级新闻出版业科技与标准重点实验室,探索新闻出版融合发展之路。另一方面积极申报建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成了省级博士后创新试验基地和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签署联合培养博士后的协议,通过产学研结合建设高端学术智库,为出版业的发展提供强大支持。
 
  本届论坛上,中国出版协会副秘书长刘丽霞、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副秘书长王勤、安徽教育出版社副编审文乾等业内专家也分别以“人才培养是出版繁荣发展的原动力”“新时代人才培养与人才队伍建设”“我们是新时期的出版追梦人”为主题发表了演讲。
 
  第8届韬奋出版人才高端论坛征文颁奖典礼也与论坛同期举办。据介绍,11月上旬,结合网络投票推选,经评奖委员会评委充分评议,最终评出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17名,优秀奖50名,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新华文轩、北京印刷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5家单位荣获优秀组织奖。
关键词:出版业 人才培养 
热点排行
柯尼卡美能达黑白新品bizhub PRO 1200产品报告

革新化黑白数字印刷系统——拥有更全面的综…[详细]

上海紫光预推出数字喷墨印刷机PM520

上海紫光机械有限公司将在2011年11月举办的…[详细]

杭州东城图像公司推出热敏CTP和UV-CTP

近日,杭州东城图像技术有限公司重拳出击,…[详细]

大族冠华新推GH794四色商务印刷机亮相全印展

第四届中国(上海)全印展于11月14日隆重召开…[详细]

美企业推出新概念UV-LED喷墨丝网印刷机

据来自美国wxow网站的消息,丝网印刷机厂商…[详细]

柯尼卡美能达bizhub PRESS C7000/C6000产品报

2011年8月5日,柯尼卡美能达在北京展出了其…[详细]

更多知识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