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初,生态环境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重污染天气应对夯实应急减排措施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对钢铁、焦化、铸造、玻璃、石化等15个行业明确了绩效分级指标以及差异化应急减排措施,原则上,被列为A级的企业在重污染期间不作为减排重点,并减少监督检查频次。这与以往限产政策相比,尚属首次。
应急预案在每年的修订中,都在不断完善。那么:
《意见》完善了哪些内容?
·A级企业是怎么评定出来的?
·绩效分级管控是否意味着A类企业拿到了“金字招牌”?
·限产评级清单什么时候发布?
·如何理解清单化管理避免“一刀切”的初衷?
日前,记者采访了《意见》牵头制定部门负责人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区域协调处处长张昊龙。
对热点问题梳理如下——
《意见》完善了哪些内容?
张昊龙:从2017年的《重污染天气预警分级标准和应急减排措施修订工作方案》到2018年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修订工作的指导意见》再到不久前印发的《意见》, 以问题为导向,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一直是应急减排工作的出发点。
从2013年就开始,我们的重污染天气应对,起步确实较晚。之前限停产并未明确怎么做,连预警标准都没有统一,一直到2017年、2018年,才探索出更精细化的方式,目前同行业内工业企业排放有很大差异,更有必要分类施策。
A级企业是怎么评定出来的?
张昊龙:企业评级流程十分严格。以钢铁行业为例,并不是某一个环节达到超低排放就能够定为A级。从污染治理技术、无组织管控、监测监控水平以及运输方式清洁化,每一个环节都有一套标准,只有全流程都完全符合超低排放要求才能最终定级。满足所有要求的企业数量不多,并且对所有A级企业的评级都会严格把关。
在《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应急减排措施制定技术指南》前言部分,对绩效分级清楚写明:按短板原则执行,在评级时,需满足这一级别指标中规定的各项要求,有一项未满足的,降级评定;当企业涉及跨行业、跨工序时,以所含行业或工序中绩效评级较差为准,执行相应应急减排措施。
当然,我们设定标准,并不是说谁都做不到,而且给大家一个目标,鼓励和倒逼大家向A级看齐,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也并不是说评C级的企业就不好,只不过相当于以前限停产措施。地方政府根据本地空气质量改善情况制定相应配套政策,可再细化、更严格一些,采取相应差异化措施,但须在分级框架基础上确定。
绩效分级管控是否意味着A类企业拿到了“金字招牌”?
张昊龙:定级后,所有企业名单将向社会公开,邀请同行业进行监督,A级企业挂上“金字招牌”的同时,也带上了“紧箍咒”。既然享受着政策优惠,就要经得住考验,让其他企业服气。虽然监督检查频次会相应减少,但并不意味着不会抽查,一旦发现有不符合相应级别要求且问题突出的企业,会直接降为C级并计入企业诚信档案。
限产评级清单什么时候发布?
张昊龙:今年我们先试探着、摸索着做,首先把排放量较大的15个行业列出来,行业协会也在协助开展工作。我们给各地的时间是一到两个月,预计到9月底之前应该能出来具体的限停产清单。
从全国来看,能达到A级的企业一定是最好的。我们预估A级企业最多可能就只有2%-3%,B级企业可能有10%-20%左右。比如一个省报上来的清单中A级企业可能就十几家,B级企业100家左右。
地方之间的差异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张昊龙:对于一个城市来说,需统筹考量的因素很多,如果只有一家钢厂,环保水平最高,地方还是会限一些的。如果一个城市有4家钢厂,有一家做的特别好,完全可以优先限另外三家。但如果钢厂特别多,比如唐山、邯郸排放量在整个区域太大。所有钢厂都要投入改造,使排放总量降下来,可能比别的城市多控,措施更严厉,这些城市压力确实很大。
我们要规范企业减排措施,主要是涉气工序,对其它环节影响不会特别大。根据《意见》要求,生态环境部将对地方分级限产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督查,重点区域每个城市都有强化监督帮扶工作组,一旦在秋冬季期间进入预警期,他们就要转为督查地方分级限产执行情况。
如何理解清单化管理避免“一刀切”的初衷?
张昊龙:环保限产很容易被大家所误解,实际上分类分级限产政策的出台是为避免环保“一刀切”的出现。《意见》也在指导地方分类施策。最重要的是保证行业之间、行业内的公平。
以前我们在做评审时,唐山等一些城市就有清单,但清单内并不一定全限,而是轮流停产、季度性停产,并非一拉预警,所有冒烟的全要关掉。
比如,清单内企业有1000家,黄色预警期间可能停100家,橙警期间停200家,红警期间停300家,其实大部分企业不一定全部采取措施。有可能这一波重污染过程停这100家,下一波停另外100家,只要保证每次预警期间,能满足减排比例要求就可以了。我们现在给地方一个更为明确的指导性意见,首先明确控15个重点行业,把污染排放大的工业企业作为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