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技术和新概念的冲击下,传统出版试图找到新的发展路径,在稳定自身“内容龙头”地位的同时,寻求产业革新。而横亘在创新路上的机制、人才问题,成为了出版行业最大的迷途困境之一,也有不少身先士卒的出版机构通过合伙人制度、作家或编辑工作室等方式,在节约生产和机会成本的同时,实现内容资源的最大化开发,但始终是隔靴搔痒。那么,在出版转型路上,出版机构到底应该实现怎样的角色转变?
数字化时代,新媒体平台不断涌现,面对多方的冲击和竞争,传统出版机构已经显得左支右绌、力不从心。媒介载体在变,读者的阅读习惯、喜好,消费方式也在变,除了内容、知识、信息等本质内涵外,一切都在改变,但从组织架构到管理理念、经营策略,传统出版机构的变化不大,甚至仍在原地踏步,拒绝改变。
出版机构为何拒绝改变
内容载体变了,营销渠道是不是需要做出相应改变?读者的喜好、需求变了,产品研发、策划是不是需要改变?市场变了,经营策略是不是需要改变?试问当一切都在改变时,出版机构的组织架构、经营管理模式为何不能做出一点改变?在时代、技术、市场、社会的巨变下,出版行业的变化实在是微乎其微,被时代远远抛在了后面。
当出版业还在讨论如何组合编、发、宣等环节而避免脱节时,其他行业的独立事业部、营运中心、控股或独立子公司等各类新型企业组织架构、管理方式正在如火如荼地发展。拒绝改变或变化甚微问题的背后,是整个行业理念的落后、思维的局限、视界的狭窄,从业者还在把出版企业作为生产企业来运作,还在想方设法地在生产图书产品上做文章。
现在也许出现了其他载体和形式,不管这个载体是纸质还是数字,但背后的经营逻辑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反观现在经营火爆的各类自媒体平台,它们并不生产内容,只是在做内容的搬运工、内容展示平台、内容种子的孵化器,这些平台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自己的平台给内容提供变现的渠道。也正因如此,这些平台才能快速吸引大量内容,最终实现变现或建立品牌影响力。
比如微博、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平台通过角色转变,把自己从内容生产者转变为内容的中介、孵化器后,在降低运营成本的前提下,内容来源反而更丰富、多元。同时,丰富的内容赢得了更多的人气,吸引流量,为内容变现提供了市场和空间。
“生产者-经营者-投资者”的角色转变
一些民营出版策划机构其实已经在尝试“中介与孵化器”模式,例如产品经理制度、工作室制度、出版中心制度等。不过大部分仍停留在初级尝试阶段,有其名而实难致。出版机构自己生产图书产品,人力、能力、精力、视界都是有限的,投入和产出的模式也并不是性价比最高的。但反过来,通过角色转变扩大内容来源,生产分包、外包,市场运营由出版机构自己把握,或许能实现“投入5分,得到20分”的结果。
传统的经营模式和理念都是大一统思维,产供销一条龙,通过上下游的统一实现规模效益、垄断利润。但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种模式显得过于笨拙,并且效率低下。模块化的商业模式开始兴起,企业做好自己的专业分工,其他的工序、环节进行适当外包,自己掌握产业链上的关键模块。这样一来,自己既无需全盘把控产业链,产业链的最重要环节又在自己的掌控中,从而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出版机构当下的生存核心是什么?那就是转变角色,放弃曾经以生产为中心的模式和架构,转变为IP孵化器,成为作者的中介代理。“出版”只是IP营销的环节和手段,并不是唯一和最终的目的;图书出版只是IP资源的一种确权和宣传推广形式,将图书作为一种宣传广告吸引IP资源,获得消费者关注,然后通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能力,进行IP的全方位运作,最终让作者的IP资源得以变现。
2016年,读客图书引入合伙人制度,每位合伙人分别获得一辆价值32万元的宝马轿车作为礼物
IP经纪公司的终极设想
绝大部分作者并没有渠道、经验、精力、能力去运作IP资源,但出版机构有先天的人力、物力、组织资源。只需要适当调整定位和经营策略,就可以把自身的运营机制转到IP资源的中介代理及孵化上——编辑成为IP经理人,出版机构则成为IP孵化器。作者把内容资源、自己的智识委托给出版机构代理,出版机构则以IP经理人为单位进行具体运作。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包装、策划、编辑、推广,最终让作者的初级内容资源通过纸媒、数字、影视、音频等形式呈现并销售。
其中,中介是较为简单的运营模式,收益也偏低,只能收取一些代理费用,无法对IP资源进行深度开发,高级模式则应该是IP孵化器。出版机构发掘有潜质、有市场的内容和作者,进行培育、包装、宣传推广,最终实现“造星”。实际上,出版机构完全可以借鉴演艺界的经纪人模式或经济公司模式,对IP资源做全方位的开发,从而获取利润分成及代理费用。
在这种全媒体的运作中,出版机构跳出了原来受书号资源、印制成本等外力制约的被动局面,经营空间、盈利模式得以扩大。而作者也在专业经纪人、经纪公司的指导下,实现了自身的全新定位、包装以及各类商业运作。最终出版机构通过放大、培育作者的IP资源而获利,作者也通过出版机构的运作得到利益的延伸、扩充。中介是为了解决信息、专业能力的不对称,而孵化器的作用则是发掘、培育具有潜力的好种子、好苗子。
出版机构最终的平台化,只是作为版权IP的孵化器或者中介,其本身渐渐舍弃大而全的传统出版架构,建立多中心,独立、平行运作的IP流水线。这种改变不是没有先例,曾经风光无限的音像出版社就错过了最好的时代,现在只能被历史淘汰。如果当时音像出版社能抓住时机,成为歌手、艺人的经纪人,成为文艺作品的孵化器,而不仅仅只作为一个影音产品的生产机构,那么现在的视频、音频平台能否存在就是个未知数了。
残酷的现实是音像出版社并没有抓住机会,只能慢慢退出历史的舞台。而当下给予出版机构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如果出版机构还不抓紧转型,那等待大家的也必然是被历史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