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编辑这个行当不好干。想要做好,要有比较全面的综合能力。台湾著名出版人詹宏志曾说过一句话:“做完编辑工作之后,全世界所有的工作都能做,因为没有一个工作比编辑更难。”怪不得他能写书,能办报纸、做音乐,还做电影监制,顺便当个互联网教父……但换一个角度来看,如果一个编辑能把书做好、做成,给他带来的成就感和愉悦感也是超乎想象的,这也是这个职业的魅力所在。我虽然只是个普通编辑,没做出什么有影响的书,但也开始慢慢体会到其中的快乐。在此跟大家分享我对做书的一些思考,以及自己总结的一套战术兵法——“风林火山”。
“风林火山”出自《孙子兵法》的军争篇,原句为: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日本战国时期的大名武田信玄将这句话引申开来,作为自己的军事战略(黑泽明的电影《影子武士》对此有非常经典的演绎)。如果对“风林火山”逐字分析的话就是:
其疾如风:行动时要如同疾风一样,反应迅捷,动作神速。
其徐如林:行军时要如同林木一样,肃穆严整,森然有序。
侵掠如火:进攻时要如同燎原之火,锐不可当,不可遏止。
不动如山:驻守时要如同山岳一样,严阵以待,不可动摇。
我所谓的图书出版的“风林火山”,分别对应图书出版的四个方面——选题、推进、营销、品质。
选题——其疾如风
好的内容必然抢手,判断选题一定要利落。可能会有朋友说:我们有选题论证会啊?选题论证的结果和时间不是我能决定的。但编辑判断选题,跟提交论证是两个过程。编辑判断一个选题是否可行,主要靠经验和直觉,而后期的选题论证,是为自己的决定寻找支持和理由(提供可行性方案)。选题论证实际是一次提前的“内部营销”,如果连同事和领导都说服不了,那又如何能说服更广大的读者买单呢?因此,我们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我定了的选题,选题论证也不是个事儿。如果做不到这点,要么是自己的基本功还不够,要么是跟东家的气质不搭,前者需要磨练,后者需要磨合或跳槽。
解决了选题论证的疑问。那么选题的“风”就容易理解了,一个是“快”,一个是“敢”。
快,自然是指效率。选题无小事,在所有繁杂的编辑事务中,选题判断的优先度必须是最高的。引进版图书,需要及时关注外方和版权代理发送的书目信息,及时处理邮件。原创图书,则要随时保持“可上高速”的状态,一旦发现优质的内容,第一时间与作者取得联络、商谈后续。有不少无名小编拿下重磅选题的案例,究其原因,无他,唯手快尔。
敢,是敢于相信他人的推荐,尤其是你看重的作者、译者;信任的朋友、同行的推荐。没有一个编辑能够对所有的选题做出精确判断,在很多细分领域,要相信他人的眼光。不过,推荐人一般更宜判断内容价值,至于市场前景,编辑自己心里要有个谱。必要情况下,可以在后期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来为他人推荐的选题保驾护航。
推进——其徐如林
从表面上看,做一本书是走一回出版流程,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做书其实是处理各种各样、千奇百怪、有急有缓、难度不一的事项。从这个角度看,每一本书都可以视为一个项目。为了表达方便,我在这里以“项目推进”来替代“出版流程”的说法。
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同时操作多部书稿的时候,要统筹安排,计划得当。在节奏把握上,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能凡事都一窝蜂地大干快上。该等的要等,如作者、译者拖稿,这是一个常态,一般情况下,定期“打卡”联络感情,心理压力给到即可。该赶得要赶,如审阅稿件,能一口气儿干完就预留出大块时间一气呵成,中途放一阵子再捡起来,很可能自己就不在状态了。一些工作的战线可能会很长,比如地图送审、漏译错译、图片授权、封面设计,要提早谋划。
想要项目推进的过程“其徐如林”,有两点非常重要,一个是要有大局观——在流程中,对各类事项的难度、重要性、急缓程度等,都要有清晰的判断。时刻做好备选方案,以免出现意外导致计划崩盘。另外一个就是分解能力,要善于把一个情况复杂、难度高的事项,分解成多个简单可执行的任务,分层次、分步骤解决。
这块内容比较复杂琐碎,很难条条块块说得清楚,但总体原则是:谋定而后动,要有充分的大局观和统筹协调能力。
营销——侵掠如火
书印好了,编辑是不是可以歇会儿了?大错特错。书是一种商品,下厂印刷之时,战斗才刚刚开始,前期所有的出版工作,都只是战前准备而已。然而,很多好书做完了战前准备,就被编辑丢到市场上“突然死亡”了,前期付出的所有时间和精力,也就全部沉没了。很多出版方没有专职营销编辑,那么书的营销就只能由责任编辑一并承担。对于一个编辑来说,如果编出的每本书都营销,可能不太现实,因为时间和精力有限;但一本都不进行营销,那就是浪费青春。如果能完整跟好一本书的营销工作,对于一个编辑整体素质的提升是非常巨大的。退一步讲,即使有专职的营销编辑,他们往往也只能起到一个“发射”或“引爆”的作用,许多工作都需要责任编辑的积极配合。
图书营销,大体可分为线上和线下。而编辑应该至少把线上的工作做好,比如认真做好图书资料包(平时多注意多收集市面上畅销书的文案、海报、书评等),积极配合发行和媒体等。营销阶段可谓是生死之战,所有的timeline(时间节点)都是deadline(截止日)。敲定文案、设计海报、寄送样书、联络书评、联络专访、联系媒体、发送资料、安排预售、讨论推广方案、组织活动……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要死守节奏,哪里误了工、误了时间,就加班加点补回来。图书市场风云变幻,留给每一本书的时间并不多。
值得提醒的是,营销的第一步应该是“内部营销”,也就是先向本单位的营销、发行人员好好介绍你的书。所以,风林山火的“火”还有“热情似火”的一层意思。勤跑腿、勤沟通,积极主动。常说的“编发矛盾”在我看来非常愚蠢。编辑跟发行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利益冲突。
品质——不动如山
对于图书品质,不用说太多,这是编辑必须坚守的底线。没有品质,一切归零。除了老生常谈的编校质量,我自己比较有感触的几点还包括:
翻译质量:很少有译稿是拿来就能用的,大部分都要编辑一句句改过来,老老实实核对原稿,这个懒偷不得。
成品控制:设计图永远不代表最终效果,如果印装过程控制得当,甚至能够超越效果图的呈现。做书有太多细节需要编辑去把握,稍有不慎就会出错。
内容完整:不要以“控制成本”为由,随意删注释、删索引、删参考文献。编辑没有这个滥施刀斧的权利。
最后,值得说明的一点是,这篇“兵法”是一篇面向全流程编辑(也称产品经理)的单兵战术,对于一些职能划分严格、分工明确的出版平台的编辑来说,可能不太适用。而选题、推进、营销、品质,任何一环都有太多可讨论的要点。本篇文章也注定难以触及实质,权当抛砖引玉。做书,应该是一件充满了乐趣和激情的事业,这也是我写这篇小文的出发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