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主办的“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一季度峰会暨货币金融圆桌会议”于2018年在北京举行。
会议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员刘世锦发言称,中国经济在2016年下半年第一次触底。2017年,触底并转入中速增长平台得到了初步验证。2018年上半年总需求将会出现季节性回升,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速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他认为,今后三年的经济增长只要达到6.3%即可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2020年以后中速增长平台可能调整到5%-6%之间。
在上述会议上,刘世锦表示,十九大提出一个重要判断,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他认为这和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速增长内涵上是一致的。他指出,从2010年开始,中国经济开始下一个较大的台阶,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速增长,中央提出的新常态确认了这一共识。而在2016年,中国经济已经接近底部,开始触底,逐步进入一个中速增长的平台。
判断的依据是什么?从需求侧来讲,他认为,过去中国经济的高增长所依赖的出口、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投资都有触底迹象。
其中,出口曾以20%的增速增长很多年,前两年出现负增长,虽然去年增幅相对比较高,但以后年增长5%左右很可能会成为一个常态;基础设施投资的最高点已经过去;房地产投资也迈过了历史需求峰值,这一历史需求峰值增长速度的最高点出现在2013年到2014年,此后房地产投资总体上成为一个回调的态势。
“在过去几个月,房地产投资如果剔除价格因素,实际上已经出现负增长。2018年总体上会是在零左右进行波动。”
从供给侧来看,中国的去产能取得了比较大的成效,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指标:其一是PPI,在经过了54个月的负增长以后,2016年的9月份PPI恢复了正增长,2016年下半年PPI回升,2017年回升相当大;其二是工业企业利润,在经历一年多的负增长后于2016年下半年恢复正增长,去年达到20%以上的增长。因此,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来看,都已经基本上都触底了。
“我的一个基本判断是2016年的下半年是第一次触底,这个触底可能是多次反复的,需要验证的过程。2017年触底,并且转入中速增长平台得到了初步的验证。”
在他看来,“触底”的确切含义是“稳住了”,开始进入中速稳定增长的“新平台”,不会出现大的V型或U型反转。
2018年的宏观经济形势如何判断?刘世锦认为,2018年上半年终端需求会有一个季节性的回升,但是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是基建投资。后者在终端需求的增量中的占比大概50%左右,基建投资主要靠地方政府来推动,地方政府资金的来源是地方债。目前地方债公开合法的部分约17万亿,风险基本可控,但地方债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隐型债,譬如地方政府的专项基金、产业投资基金、PPP等,这方面的风险较大。
“三大攻坚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之首就是金融风险,金融风险之首就是地方债风险。如果这方面力度较大,今年基建投资的速度可能有所回落,回落以后中速增长平台的重心有可能有所降低。”
不过,他指出,存货、生产性投资近期可能会有所回升,从而与此形成对冲。
中国经济下一阶段会如何运行?刘世锦表示,其实速度再低一点也可以承受,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今后每年增长6.3%就足矣。因此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的预期目标是6.5%左右。
2020年中国经济中速增长的平台可能是多少?他认为到2020年以后,经济增速大约保持在5%-6%之间,也可能是5%左右。他表示,速度的高低一定要看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过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长时期潜在增长率是10%左右,那么增长速度7%低了;到了中速增长平台,潜在增长率可能就是5%左右,甚至4%-5%之间,那么增长5%-6%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