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必胜印刷网 > 新闻中心 > 出版 > 正文

平稳度过出版业转型期,这“三板斧”你不能不知道!

时间:2018-03-16 来源:出版商务周报

摘  要:
眼下的出版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业界同仁是否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出版定位、出版优势在哪里?出版社又该如何度过转型期呢?中国地图出版集团编审、资深出版人赵强用“三把斧头”告诉了我们答案。

关键词: 出版 转型 

  眼下的出版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业界同仁是否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出版定位、出版优势在哪里?出版社又该如何度过转型期呢?中国地图出版集团编审、资深出版人赵强用“三把斧头”告诉了我们答案。

  不可否认,眼下的出版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那就是随着出版产业的逐步市场化、规模化、品牌化,那种大而散、大而乱的出版格局已逐渐被强势出版集团和一些各自市场定位准确的中小出版社的特色品种所代替。市场最不欢迎的是什么都能做,但什么都做不好、做不精的出版社及其出版物。
 
  放眼全国的580余家出版机构,大多都是按照从中央到地方的专业出版分工而组建的出版单位。这其中,除了有几十家组建了出版集团外,绝大多数出版社还是在如何更好地转型的边缘上徘徊。不少改制完毕的出版社,也并不如人们的预期那样,会有一个突飞猛进的变化,有的仍然是止步不前,从业人员的生产力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放。
 
  当然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也不想在此进行深入探讨。只是想说,在出版界普遍进行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我们的同仁一定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出版定位、出版优势在哪里?期望在几乎各个方面都捷报频传,四面开花,是不切实际的浪漫空想!因此,笔者认为,转型期的出版社必须精致化、品牌化、品质化。在精细、特色、专业上用足工夫。
 
  第一板斧:出版社应专而精
 
  如今出版社的专业分工还是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各地几乎都按照人民、教育、文艺、科技、少儿、古籍、美术、音像这8大类别分别组建的。除了为数不多的几个省,还是保留一个大人民出版社以外(在整个大社内,也依然按照业内惯例,组建了各个专业性极强的编辑部室),各地出版社都是按照这一专业分工进行着各自的出版活动。
 
  不过,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各个出版社几乎都打破了专业分工,科技社非要出少儿品种,美术社非得出文艺畅销书,少儿社非得出古籍书,一时每个社都是在哪个领域都要尝试一下,有为一下,似乎不越界出版一些非专业的图书就不是一家大社、名社。于是我们也惊奇地看到同一品种的大爆炸、散而乱,使得出版资源日趋枯竭,新选题的开发与维护变得日趋艰难。
 
  不少出版社在进行的大投入某一选题项目时,由于战线过长,选题不是自己的强项,或者是选题不错,但没有适合的营销渠道,结果是做出来的图书只能是在仓库中压着,成为一堆废纸。几十万、数百万的资金就这样不声不响地打了水漂。不过,虽然部分出版社在选题的战略方面有着极大的教训,但目前还是有不少出版社撇开自己的传统项目、特色项目、专业项目,而专门在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内开垦。笔者在佩服他们的胆量之余,对他们的前景也表示了极大的忧虑。
 
  其实,纵观古今中外的出版业,无不是在自己的特色产品上下足工夫。如我们一提到商务印书馆,就会想到它的各类高品质的辞书。反正,笔者在购置使用各类辞书时,会首先想到其超品质的辞书。实在找不到它的辞书,才不得以用其它版本的辞书。此外,人民文学社的当代文学书,也大都代表了当代中国文学的最高水准,在当代文坛享有极高的威望。
  
  笔者前两年到法国访问时,曾看到一家小型的出版社,专门出版各类袖珍出版物,别的都不做,这给笔者留下了极深的印象。看来,在出版领域,只有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并为的好、为的精。出版社熟悉的某一专业领域,实际上也代表着这家社在该领域的地位和影响,极其专业人才的独有性,是一个社多年来几代编辑竭尽全力开发出来的,并在图书市场上占得了先机,因此有着严格意义上的排它性。如果一家出版社经常改变出版定位,甚至随着领导的频繁更替而频繁地改变品种,那只能是自掘坟墓、自讨苦吃、自毁长城。
 
  在专而精方面,一定要专家治社,杜绝长官意志,尊重出版社的品牌和出版传统,把专业书做到在某一领域内独树一帜,不可替代,并在精耕细作上用尽全部力量。当然,专而精并不是不要选题的开放性和与时俱进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更多的时代感、国际感。只有真正把某一领域的选题做足、做透。
 
  第二板斧:出版社应小而特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的出版社除了有几十家是年发行码洋是能够达到几个亿乃至十个亿以上的规模,人员结构在数百人之多外,绝大多数出版社是年发行码洋数千万的中小出版社。强势社、大社几乎都在北京、上海。他们占据了中国图书市场的一多半天下。特别是北京的出版社,更是尽得人才、信息、作者、媒介、渠道、读者的先机,更能博得全国广大读者的高度关注。像中国出版集团所属的近20家出版机构,都是国内顶尖级的龙头老大,如今组合在一起,更是强强联合。各地的中小出版社要想异军突起,靠做大几乎是不太可能的,只有甘做小,甘做特,才能在重重包围中,杀开一条血路,走出自己崭新的今天和明天。
 
  要做小,并不是只一味地在裁减冗员上下工夫,而是对出版社的整体出版战略进行全新的考虑,集中优势的编辑人才,量身定制自己的特色选题,从而最终确定自己的基本出版结构。出版社要更多地充实一线的编辑力量、发行力量,减少行政人员的比例,使得整个机构是按照市场化的要求和专业特色而设定。
 
  不过,如今的不少出版社的人员结构上存在着极大的问题,想进的人进不来,想要调整出去的人员又出不去。特别是专业水平较高的编辑人员的匮乏,更成了出版社发展的一大瓶颈。有着特色出版物水平的出版社并不是那么多,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更成了一种奢望。大家拼命地将各自的出版社往所谓的大处去做,人员无限制地膨胀,超过百人的出版社越来越多。由于奖惩机制并不到位,许多人进到出版社只是为了享受较高的福利。因为种种原因,平时又没有太多的工作要做,于是就陷入到张三长、李四短的纠纷中。
 
  不少出版社整天“战火纷飞”,骨干大起大落,人员进进出出,人是不少,可真正创效益的人员没有几个。大家在坐吃山空和无休止的争论中等待着出版社的一步步的衰落。在出版社小而特的进程中,要对自己所在单位的人员、机构、资金、历史、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要按照自己的人才结构、资金状况、选题储备、发行网络等努力缩小自己的不必要的选题,将一些可出可不出的平庸选题坚决地压缩下来。特色是出版社发展的强劲动力,是出版社异军突起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各地出版社应全力促成自己的特色,成为出版界的独一个。
 
  第三板斧:出版社应快而优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出版社也是一种传媒。特别是出版社所办的杂志、网站、杂志书,更是方便快捷的大众乃至小众媒介。即或是出版社所出版的图书,特别是畅销书,由于发行覆盖面遍及全国各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某一类人群,因此也是一种传媒。然而,长期以来出版社的传媒意识似乎很淡薄。一本书从选题制定到正式出版,没个10个月出不来。即使有个别的书能在一两个月出版,也是极端的个案。出版社的所有环节都为之手忙脚乱。
 
  其实,在目前整个社会节奏日趋加快的今天,出版社的工作节奏应尽快提速。笔者遗憾地发现,整个出版界的工作节奏似乎要比其他行业慢了一大截。许多人满足于每天不紧不慢的生活。一年中也就编辑几本书了事,一天也就是几个小时的工作状态。同其他传媒行业如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站相比,工作节奏明显地缓慢。这种状态无法适应激烈的图书市场竞争。
 
  许多业内人员曾戏称自己是“九三学社”,即上午9点来,下午3点下班,中间再挖孔2个小时。这样的工作状态如何有市场竞争力?比较而言,图书是需要精雕细刻,再加上图书的出版环节要远远多于报纸、杂志,图书的及时面世就成为众多出版人一个可望不可及的梦。
 
  笔者以为图书出版的相对提速是完全可能的。在此不妨借用一下期刊的工作制度,把一些需要提速的图书列个时间表,倒排工期,同时进一步简化优质出版社的工作流程。
 
  出版社只有在选题对路、造货及时、营销高超、成本降低、回款迅速、库存降低,最终才能有效地搏击市场,并在整个业内占得一席重要位置。
关键词:出版 转型 
热点排行
柯尼卡美能达黑白新品bizhub PRO 1200产品报告

革新化黑白数字印刷系统——拥有更全面的综…[详细]

上海紫光预推出数字喷墨印刷机PM520

上海紫光机械有限公司将在2011年11月举办的…[详细]

杭州东城图像公司推出热敏CTP和UV-CTP

近日,杭州东城图像技术有限公司重拳出击,…[详细]

大族冠华新推GH794四色商务印刷机亮相全印展

第四届中国(上海)全印展于11月14日隆重召开…[详细]

美企业推出新概念UV-LED喷墨丝网印刷机

据来自美国wxow网站的消息,丝网印刷机厂商…[详细]

柯尼卡美能达bizhub PRESS C7000/C6000产品报

2011年8月5日,柯尼卡美能达在北京展出了其…[详细]

更多知识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