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作出重要论述,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充分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化的定位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作为出版工作者,倍受鼓舞,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如何在今后一段时间抓住出版工作的关键点,是我学习十九大精神时努力思考的问题。
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
出版工作应有怎样的战略布局?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政治论断。过去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立足这一矛盾,出版从整顿提高转向复苏待兴、蓬勃发展,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同时,进入新时期后,不平衡不充分如低水平重复出版,出版物“不好不坏,又多又快”、 有“高原”缺“高峰”等,成为出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出版工作应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重点和主攻方向。
一是注重发力供给侧。如今,群众期盼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以优秀出版物供给引领群众文化消费品质升级的趋势正在显现。要通过优质产品充分发掘并精准对接受众的潜在需求,提高人均阅读量。一方面,围绕不同群体文化需求开展调查研究,而不是仅主攻发行渠道,扎扎实实做出版。另一方面,防止盲目出版、跟风出版、重复出版和过度依赖引进的倾向,引导出版单位围绕自身优势和专业板块优化选题,引导作者“慢写作,精出版”,对不能适应市场要求和读者需求的出版物建立淘汰和退出机制。真正打造精品力作,增加有效供给。二是注重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评判出版的价值,主要看它生产了多少有价值的精神产品,而不是创造了多少物质财富。要进一步明确社会效益是出版业矛盾的主要方面,强化社会效益考核,避免“唯GDP”“唯码洋”,让出版工作者认可自己的“文化人”角色,做“良心书、放心书”,以正向的价值增值文化,以码洋的增加更好发挥出版功能。三是注重满足群众阅读需求。人们阅读的频率和水平,将会在很大程度决定出版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在新时代,公共出版服务应结合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地域文化也有所差别和城市周边、乡镇、偏远山区人们文化需求存在很多个性化之处等趋势,推进均等化配置公共阅读资源,推动阅读设施、阅读活动、阅读载体等阅读服务精准化和多元化多样化。比如,农家书屋要与宣传文化系统内外的基层惠民工程结合,让农家书屋更好丰富基层文化生活;全民阅读要打造系列活动品牌,推动“七进”全覆盖。
面对文化建设规律的新内涵,
出版工作应有怎样的战略谋划?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二为”方向和出版颇有渊源,最初是1980年5月6日,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的王任重同志在全国出版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时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着眼形势变化,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扩展为“为人民服务”,将“文艺从属于政治”扩展为“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方针回答了文化发展的目标方向问题。“双百”方针是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受到知识分子热烈欢迎。“两创”方针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2月30日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首次提出的,此后多次强调,这两个方针回答了文化发展的路径方法问题。“二为”“双百”“两创”方针,管根本、管长远,是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规律认识日益深化的标志性成果。
贯彻“二为”“双百”“两创”方针,一是要具有坚定的文化自信。随着中华民族日益强大,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显示出独特魅力,出版也更有条件和理由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新贡献。每一个出版人都应该为此倍感自豪和自信,并落实到行动中。比如,整体而言,我国文学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已经得到空前解放,文学出版也不会比俄罗斯、法国等传统的文学强国差,当代出版的一些文学作品若干年后肯定会成为经典。二是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伴随出版改革发展,从业人员流动加快,特别是极少数年轻编辑,有朝气、有活力,脑瓜灵,但对出版工作的政治性认识不足,对出版工作者肩负的重大责任认识不够,甚至滑向低俗、庸俗、媚俗。有必要继续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教育,使出版工作者“做精神食粮的生产者,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民族素质的培育者,社会文明的建设者”,“奉献给祖国和人民的,是出版物所传播的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是人类智慧和知识的灿烂花朵,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三是要用优秀作品持续鲜活当代话语。聚焦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和生动实践,聚焦重大革命、历史和现实题材,立足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文化特色,大胆创新体裁题材、形式手段,讲好中国故事,既讲大故事也讲小故事,既见物见事也见人,推出更多立得住、传得开、叫得响的好作品,使出版呈现蓬勃生机与活力。
面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新要求,
出版工作应有怎样的战略部署?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部署意识形态工作时鲜明地提出了掌握领导权。强调领导权,表明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表明在领导权和主导权、话语权的关系中,领导权是管总的,只有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才能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才能更好巩固和发展主流意识形态。进入新时期,面对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的复杂局面,我们更要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手中,通过抓牢领导权把握主动权,更好实现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
具体而言,一是突出抓理论阐释。这是彰显出版地位的重要方面。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要求,深入宣传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把握新时代的脉搏,围绕群众所思所想、所疑所惑,多出点有意义、有意思的题目,作出有针对性、有说服力的回答,不断彰显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力量。二是突出抓导向管理。这是推动出版持续走在前列的重要手段。继续强化三审三校、出版阅评、出版通气会等行之有效的导向把关机制,及时发现和稳妥处理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抓好主题出版,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三是突出抓阵地管理。这是确保出版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坚决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充分调动各出版单位抓意识形态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坚持不懈开展“扫黄打非”斗争,确保出版物市场繁荣有序。
面对信息技术的冲击,
出版工作应有怎样的战略安排?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十九大提出的全新命题,如何按照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要求促进出版转型发展、提质增效,推动出版更好融入现代化经济体系,助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需要进行大量的深入研究。以前,图书出版社、期刊社是连接作者和读者的桥梁,当下却在内容获取、传播乃至以内容为核心的IP化运营上不具有明显优势。知乎等推出知识付费业务,盛大、百度、腾讯等进入移动阅读等数字出版领域,当当、京东等挤占传统发行渠道,都在冲击传统出版产业链条。打造更多基于满足数字化阅读需求的阅读平台和数字出版物,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这使得出版人不能有丝毫懈怠。
一是以人才创新为突破口,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现在已经到了出版全系统都要抓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时刻。尽管出版界对此认识是到位的,也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很多成效,但客观上确实存在出版大家逐渐减少、单一性人才与传统型人才多、出版工作者社会地位下降、职业荣誉感下滑等问题。为推动出版长远发展,应围绕解决“钱”的问题和化解“钱解决不了”的问题,完善促进出版人才快速发展的激励和保障措施,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坚定推动培育一批名编辑和出版家。二是以统筹推进各业态协调发展为抓手。统筹供给与消费,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以数字化和互联网为核心,推动传统出版与先进技术有效对接,加快内容资源的数字化改造,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最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新应用,创新内容生产、呈现和传播。打造融合出版龙头基地和龙头企业。三是充分发挥各类扶持政策和资金的作用,加强对出版全链条的扶持引导。同时加强资金使用的成效跟踪,根据评估效果及时调整规划部署、完善方案设计、改进扶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