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知识服务峰会上”,中信出版集团总经理施宏俊的演讲题目是“六个词重新定义出版业”。我们将其整理为两篇稿件,上篇“六个词重新定义出版业”宏观地讨论了行业话语体系正在发生的革命,已于9月15日发布。在本篇中,施宏俊以中信出版集团的实践为例,讲述了中信正在重新定位的故事。他说,我们希望在业务体系上既有知识服务,同时又能够触达到文化消费,整合文化、生活、教育、娱乐等领域。出版现在跟教育、娱乐、生活是相重叠、相关联的,行业边界是模糊的。
最近,中信有两本重要的书,一本是《人类简史》,一本是《未来简史》。前者是2014年11月出版的,后者是2017年1月出版的。《人类简史》现在销售已经超过200万册,《未来简史》今年到目前为止销售已经超过130万册。
这两本书的销售曲线是不一样的。
从《人类简史》来看,它销售到100万册用了107周的时间,《未来简史》冲到100万册用了19周的时间。在今年,《人类简史》的销售从100万册到200万册用了30周的时间,两本书销售曲线的斜率是不一样的,并且形状也改变了。
对此,我认为是整个行业在变化。首先,是我们的渠道在改变。三大电商和实体店是传统渠道,而真正的新兴渠道,是自营电商和社群电商。
从中信出版集团的情况来看,去年以来,自营电商、社群电商增长很快。后两者跟传统渠道其实是两种性质。社群电商有两个特点,第一,它不再为营销而营销,而是以知识服务的姿态进入产品销售。第二,它以社群的方式汇集用户。社群电商和自营电商,针对的不是一本书,而是针对一个用户,为用户服务,满足用户的需求,从而销售图书。
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现在整个渠道进化的方向是我们不再面对那些面目模糊的广大读者,而是用户数据和用户画像慢慢清晰的一个用户群,这是通过社群的方式来实现的。
这两本书的背后,我们还做了很多其他的工作。我们跟作者有一个协议,不是图书协议,而是中国区活动的独家代理协议。
今年7月份作者来到中国,我们在北京做了一场活动,这场活动现场人数是1500人,同时网上有十几家直播平台,腾讯平台直播量是280万人。作者只讲了半个小时,票价不便宜,最贵的票价接近一本书定价的100倍。在半个小时之内,1500位现场观众,以及280万直播人流,跟我们一两百万的图书销量相比的话,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事情。作者除了到北京,还到了上海、杭州、厦门。他的这次行程,税后的收入远远超出我们给他的图书版税首付。也就是说他自己的商业价值已经改变了。这个改变不是今天才发生,其实作者一直在改变,只是我们还没有抓住这样一些改变。因此,整个行业,不能只看表面的图书的销售情况,还得看图书背后的商业价值的延伸,这个行业最根本的事情在改变。
在这个改变当中出现了很多的新词,我们不再讲纸书,而是讲知识产品和知识服务,讲场景感,讲情感的连接,讲平台的力量,也讲会员服务、行业混合等等。这些词确实会打乱传统出版对作者、对作品的价值趋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出版需要重新定义,它成了一个新的物种。
就中信出版来说,我们也在重新进行定位。
我们希望在业务体系上既有知识服务,同时又能够触达到文化消费,整合文化、生活、教育、娱乐等领域。出版现在跟教育、娱乐、生活是相重叠、相关联的,行业边界是模糊的。在这种模糊的边界里面,有很多的商业机会。
必须以用户为中心,建立一个立体知识服务的体系,智慧服务就是我们书店的建设中心。在2017年,中信很重要的项目就是中信书院的建设,这是互联网知识产品的平台,现在已经有了很多的产品。从1月份开始到现在,我们做了几次迭代升级,同时也在运营APP。
另外一个大的项目就是中信童书。中国的少儿出版产业,数据显示2016年是160亿码洋。如果算出版社的营收的话,可能也就是100亿。图书可能是160亿的码洋,但是少儿产业是3万亿的营收,我们希望通过中信图书来做一些跨产业的运营。现在我们正在北京做“安徒生插画大展”,在上海有10万+的参观人数,我们在里面有很多的商业运营。
中信出版、书院、书店,可以被看作是几个互相加持的业务板块,其中有很多的交叉。其实以后的内容是在中信书院,我们的内容对这个场景有一个加持,它的衍生对于消费升级,对于用户有一些服务的项目和产品在里面。
实体书已经成为了类似房地产业的钢筋水泥,不再是关键性的要素。它也没有定价权,真正的定价权还是内容力。从这个角度来说,出版,尤其是图书已经成为了一个副产品,我们的内容产品是很丰富的,并且是跨产业的,出版已经成了一种新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