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给出了我国制造强国建设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的总体导向。其中,服务化意味着向价值链的高端发展,即微笑曲线的两端。当前,无论是从提升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还是促进三次产业融合,都需要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服务型制造的发展是我国产业结构实质上升级的关键。
经过30多年高速增长,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离不开质量的重要支撑。然而,“中国质量”有喜有忧。一方面,我国已经是全球第一大出口国,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近两年都稳定在90%以上,充分说明中国产品质量有了显著提升。
另外,中国的高铁、核电,还有工程建设的水平享誉世界,行销全球。
另一方面,我国质量技术基础仍然比较薄弱,特别是标准整体水平有待提升。
中高端的产品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海淘”、“海购”、消费外溢,商品制造业总体上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服务业总体上提升也比较缓慢,人民群众对“国货”意见不断,这是“有忧”。因此,在推动“中国制造”领跑国际市场之前,我们必须准确自我定位,既不能妄自菲薄,忽视取得的很大进步,又不能沾沾自喜,不承认与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正视中国质量所处的阶段和不平衡性,才能找准“中国制造”的短板所在。
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战略核心之一。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变化明显,服务业已经成为占比最大的产业。但产业结构转型背后却出现了产业结构“转型”未“升级”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制造业服务化发展不够。制造业服务化,已经成为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制造业效率提高的重要源泉,服务型制造成为制造业中最具潜力的业务方向。
随着制造业产品复杂程度的提高,信息技术的发展,近年来,世界工业化趋势呈现出制造业服务化的趋势,服务型制造业发展迅速。虽然服务型制造业源自制造业向价值链的两端延伸,但随着服务型制造迅速发展,一些服务业企业向制造环节深入的生产经营方式也屡见不鲜。服务型制造本质是制造业或制造环节与服务业或服务环节之间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
从制造业发展看,无论是美国的先进制造业计划,还是德国工业4.0,以及我国《中国制造2025》,都将服务型制造或制造业服务化作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方向之一。这样的原因关键在于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制造业效率提高的重要源泉,有利于延伸和提升价值链,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
服务业的水平提升关系到制造业的转型发展、效益提升、外贸增长等诸多方面。
服务型制造的一个重要效率源泉来自于对客户潜在需求的一体化的深度满足。以挖掘客户需求为突破口,在重点行业实施服务型制造行动计划,创新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型制造模式。
从服务业发展规律来看,要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大发展,就必须加快建设国家服务业质量监测与升级基础,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完善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政策。根据美国、欧盟、日本等服务经济较发达国家的经验,要建立强大的服务业发展体系,国家必须从质量监测、标准体系、信息管理、升级制度、社会共治等方面加大力度,建立基础设施,完善配套制度,全面提高服务业质量水平,推动服务业的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