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运营有成功就会有失败,我们不要奢望有太多外来的帮助,更多的是要居安思危,考虑企业如何做好自己的加减法,如何向品牌塑造和持续运营努力。
经济的发展不会持续向上,有高潮必有低谷。如1961年—1970年,日本的GDP年均增长率达到10.2%,1981年—1990年,韩国的GDP年均增长达到9.2%,但在后期的1988年—2006年,两国的GDP增长率分别下降了2.1%和5.6%。近年来,中国也进入了发展的趋缓期,当我们整天叫嚷着“最困难的一年”的时候,却发现还有“更困难的一年”。于是,如何在低增长率的环境下生存,成为放在每个企业面前的一个重要命题。
2017年的印刷江湖可谓风起云涌。一边是上市公司如裕同、吉宏等,高歌猛进;一边是大量中小型印企在涨价潮中如风箱中的老鼠两头受气,既无法向客户提出涨价,又不得不接受纸厂不断上涨的价格。面对这样的环境,笔者认为印刷企业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提升自身的生存能力。
走出去,找商机
印刷行业如今的不景气,是彼时一波企业家一拥而上的结果,也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现在,中国内地的印刷企业虽然不少,但很多都生存困难,甚至发不出工资。经过几轮的市场洗牌,国家对印刷行业的审批,特别是地方行业的综合布局有了思考——哪些地方只能批几个印刷厂,哪些地方只能发放几个牌照。这样的把关,对市场的良性发展其实是有益的,当然,这种门槛也需要一定的监督以防止权利的泛滥。
此外,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鼓励企业走出去。虽然国外的市场不一定比国内好做,但是“走出去”的过程或许会让企业寻到新的商机,而且作为配套服务企业,与“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共同成长,为其就近提供服务,对于印刷企业而言也是一种发展的契机。
做好内功,迎风暴
每个行业都在朝着高、精、尖的方向发展,印刷行业也是一样。未来印刷行业的竞争,大概就是几个巨头全球布局的竞争,也是一批专业化企业PK掉一批没有特色企业的竞争。裕同,美盈森等上市公司既有民企百战余生的勇气和拓展能力,也有不断吸纳国际化人才的视野。裕同吸收客户、供应商入股公司,将共同的利益捆绑在一起高效运作,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其实,很多印刷企业在这几年的圈地运动中早已布局落子,包括全球的客户、供应链,以及高素质人才。
做得好的企业在不断地更新设备,提高产能质量,增加竞争力;一般的企业却用旧的设备、落后的管理在苦苦支撑,一高一低,竞争力立显。所以一般的印企要想在巨头的阴影下拥有自己的一方生存之地,要不成为他们供应链中的一环,要不就做精做专,做出自己的特色。在日本,98.6%的企业,员工数量在100人以下,45.8%的企业,员工数量在3人以下,而行业总产值的41.4%则集中在1.4%的百人以上规模企业手里,Toppan、Dai Nippon、Toppan Forms三家企业年销售额位居全国前三。日本印刷行业就业人数的减少,一方面是企业的人工成本太高,不断导入自动化的结果,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行业发展呈现降温模式。笔者曾参观了几家日本印刷企业,他们很少强调自己有伟大的五年计划,有做大做强上市的决心,更多的是专注工厂的内部管理、降低库存、精细化生产、IE工程的运用,做好内功。
备足粮草,做保障
近日,山东辱母杀人案的报道,一下子点起了全国人民良知的火焰。而在愤怒的同时,我们也为那些奄奄一息,融资渠道缺乏的民企感到悲哀。其实,笔者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印刷企业家,他们早期顺风顺水,盲目地大盖厂房,投资价值几千万元的设备,但如今每个月几十万元的工资都发放不出来,新接到业务却无钱买纸。
经济实力的比拼,从来不靠GDP,而靠技术话语权和产业链掌控力。这些年,全球都在货币放水,也就是用债务刺激经济。笔者建议印刷企业家朋友在现在的经济环境下要做好以下几点。1. 备足粮草,充足的现金流是企业基业常青的基本保障;2. 有足够强大的内外部运营体系和足够充足的人才积累,加大资金安全垫的厚度;3. 在利润率和现金流中,先选现金流,在财务安全和增长曲线中,要以财务安全优先。
企业的运营有成功就会有失败,我们不要奢望有太多外来的帮助,更多的是要居安思危,考虑企业如何做好自己的加减法,如何向品牌塑造和持续运营努力。
(作者单位为香港新怡印刷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