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一提到印刷,首先想到的便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中国印刷术”,因为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永远不会褪色的名片。
印刷术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那么,我们如何把这个文化遗产留下来?在“红沙发”系列访谈中,中国印刷博物馆馆长孙宝林给出了答案。
传播悠久印刷历史
“在印刷业界,早盼着我们建立一个印刷博物馆。那栋楼不高,但我们努力将它打造成文化地标。”孙宝林自豪地说。历经21年风雨的中国印刷博物馆,记录了中国印刷业的前世今生。孙宝林介绍,坐落于北京大兴黄村的中国印刷博物馆建筑面积约8100平方米,展厅占到5000多平方米,共设立4个馆。其中,第一层为古代馆,介绍从文字的产生到竹简木牍;二层是近现代馆,主要介绍现在的印刷机,也包括铅印、石印等印刷技术;第三层主要利用AR、VR等新技术,呈现出印刷术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第四层为设备馆,搜集并展示百年来112台在国内外有代表性的印刷机,因而中国印刷博物馆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印刷专业博物馆”。
2017年6月1日,中国印刷博物馆迎来了21岁生日,然而中国的印刷术可以说是历经千年。“到今天,印刷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文化,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孙宝林说,中国印刷博物馆作为一个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传承传统文化是职责所在。
据孙宝林介绍,作为印刷行业的专业馆,中国印刷博物馆现在的定位是对印刷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印刷文化离不开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是建立在这些设备、材料之上的,有物质的,还有非物质的。”
作为本届书博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国印刷博物馆承办的“中华印刷之光”展区吸引了大批观众。这里展出了中国印刷业的“前世今生”:西汉帛书《老子》复制品、竹简《孙子兵法》、元代农学家王祯设计的木活字转轮排字盘模型、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内出土的敦煌卷子《辩亡论》复制品、古代日本和韩国用汉字印刷的图书、明代早期印刷的纸牌、北宋“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广告铜印版、北宋纸币“交子”印版、山西临汾刻印的木版彩色年画《老鼠娶亲》、印刷术传往海外的示意图、抗战时期印刷《晋察冀日报》的“马背上的印刷机”、利用数字印刷技术印刷的第一本图书和第一张报纸……这些展品向观众一一呈现了我国悠久的印刷出版文化和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世事沧桑数百年,物换星移几春秋。千年的中国印刷文化浓缩在中国印刷博物馆里,并通过现代的技艺向世人呈现出来。“如今,对印刷文化的呈现不能仅停留在展览、展示方面,还需要做很多开拓性工作,中国印刷博物馆也正在着手打造更大的发展空间。”孙宝林认为,要想把印刷文化传播开来,除了专业化,还要加上大众化;除了知识性,还要有趣味性。
古老文化融合现代智慧
“单纯地去展示,还不足以把这种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还需要做很多实际性的工作,能够让更多的人包括孩子亲身体验是很重要的。”孙宝林在访谈中提到,互联网条件下,体验互动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古老的文化要想与当下的文化结合,形式上结合也是必须要做的。“我们试图从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来理解印刷,理解古老的四大发明,让它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4月19日,2017北京市中小学生“博物馆之春”活动启动仪式在中国印刷博物馆举行,来自北京印刷学院附属小学和北京市大兴七中的师生在这里举行实践活动。“同学们,我国的印刷术历经千年,从雕版到活字,从泥活字到铅活字,从激光照排到数字印刷。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发展和应用,无不浸透着中华民族为了文化传承而倾注的智慧和汗水。”活动当天,北京印刷学院附属小学教师王建平给学生们讲授公开课《走进印刷文化》。除此之外,荣宝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木版水印现场表演,小小印刷匠、小小造纸匠等异彩纷呈的实践活动令在场的学生们兴奋不已,让他们在这里学到了很多课堂之外的知识。
“孩子们都很兴奋,在听课的同时抚摸博物馆进门大厅里硕大的、造型夸张的反写汉字,还在涂色等活动中体验‘印刷’,无形之中,古老的文化就与孩子们内心世界结合起来了。”作为承办方,孙宝林介绍说,活动的主题为“传承中华文化,做自信中国人”。
除此之外,书博会上的印刷体验比比皆是。记者了解到,“中华印刷之光”展区特别增加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强年画的展示,并特设了儿童互动体验区,孩子们可通过给年画图案填色、印刷武强年画等方式,体验武强年画的奇妙印刷过程。
“如何把我们古人留下来的智慧和当今人民的生活相结合,是我们当今发展的重要方向。”孙宝林感慨道。
绿色印刷推动全民阅读
无论是在中国图书发展史上,还是在古代出版史上,印刷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孙宝林看来,印刷和出版紧密相连。“没有印刷,就没有后来的出版。”孙宝林说,在中国印刷博物馆里,能够找到出版的根源。
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的《印刷业“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到“十三五”末,绿色印刷产值占印刷总产值的比重超过25%,数字印刷的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数据显示,我国印刷业总规模目前已位居全球第二。“十二五”期间,我国印刷业总产值由8677.1亿元增长到11246.2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7.9%,整体规模居全球第二位。
“印刷是站在出版文化源头上的,为出版社做好出版给以源头上的支持。”在孙宝林看来,出版社是为读者服务的,是全民阅读的推动者。而绿色印刷,更是出版社推进全民阅读的“第一干将”。
孙宝林介绍说,如今的中国印刷博物馆还增加了绿色阅读平台,这在其“中华印刷之光”展区中也有所呈现。“绿色是我们的未来,使用无害的油墨进行的绿色印刷虽长路漫漫、困难重重,但那是我们一定要坚持和坚守的。”孙宝林说。
适逢书博会,孙宝林还带来了武强年画中的“鸡年大吉”图案的雕版,在“红沙发”访谈现场为观众演示了雕版印刷。具体步骤如下:先在板子涂上水墨,再把宣纸铺在上面,然后刷直。板子放在台上叫“印”,刷完墨以后,放上纸才叫“刷”。
“印刷、印刷,‘印’和‘刷’就是这么来的。”孙宝林向在场观众介绍道,因为雕版质地较密,刻上字后字的笔画比较细,这样可以保持它的形状,这个板子在古代大概可以刷5000张却不坏。如果用得节省一点,刷8000张甚至1万张也是可以的。“这充分体现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孙宝林说。
此外,孙宝林还带来了1980年第一次举办书博会(当时称为全国书市)时的一本书的腰封。“如果按腰封来说,它的历史还是比较长的。”孙宝林介绍,这个腰封记载了37年、26届书博会的历史,更为现场观众提供了值得珍藏的记忆。
【嘉宾语录】
到今天,印刷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文化,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如今,对印刷文化的呈现不能仅停留在展览、展示方面,还需要做很多开拓性工作,中国印刷博物馆也正在着手打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孙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