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17日公布了2017年一季度的经济数据,外界最为关注的GDP增速最终定格在6.9%,创近6个季度新高。这是一个好消息,实现了“开门红”,对中国经济的乐观情绪也在蔓延。
证券时报发表记者许岩评论文章称,围绕中国经济,今年开年之初,人们似乎还在担心中国经济的“L”型调整还需要多久、2017年经济增速会否再下台阶、6.5%左右的增速能否守住。与那时不同的,近期市场的乐观情绪开始升温。
文章分析,乐观有乐观的理由,中国经济在一季度的表现,不仅不会出现担心的失速风险,一系列数据都可圈可点。比如,3月份制造业PMI为51.8%,连续6个月保持在51%以上。3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创27个月新高,粗钢产量再创纪录;1~3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名义增长9.1%,创两年新高;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过去12个月内首次跑赢GDP增速;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重回10%以上。
循着靓丽的经济数据看去,可以发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出现转变、实体经济质量正在增强。就一季度经济数据来看,与“新经济”密切相关的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3.4%和12.0%,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6.6个和5.2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实体经济质量增强,在政策密集发力下,困扰中国经济多时的“虚胖”问题有所改观。作为观察中国实体经济的重要依据,中国工业用电量、铁路公路水路货运量均持续增长,“挖掘机指数”持续走强,曾一度“断崖式下跌”的民间投资也在加快复苏,同比增速达7.7%。
不过,在开局良好的同时,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依然存在,切不可盲目乐观。例如,PPI上涨主要集中在上游行业,剔除价格因素,工业企业盈利改善并不明显,表明盈利高增主要受供给收缩下PPI回升推动,需求端仍弱;制造业投资“复苏”,更多是基数和结构性因素;从PPP视角来看,基建投资超预期走高并不具备支撑等。去库存、去产能虽然取得不小成就,还得继续推进,产能过剩依然严峻。
文章指出,应该客观地认识到,宏观经济运行会有小幅波动,哪个季度增速高一点,哪个季度低一点,其实并不重要,也不好预测。我们也不必过多关注经济的短期波动,既不能对个别季度运行良好盲目乐观甚至忘乎所以,也不能因为个别季度不太好看、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就悲观。
就像权威人士指出的那样,经济运行为L型走势,更指出这个L型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今后几年,总需求低迷和产能过剩并存的格局难以出现根本改变,经济增长不可能像以前那样,一旦回升就会持续上行并接连实现几年高增长。
不管怎样,一季度中国经济的良好开局,为“去杠杆、防风险、抑泡沫”的监管基调提供了好的氛围,更为接下来的调控和改革都创造了更加从容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