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由出版商务周报和中国出版协会少年儿童读物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的“2016桂冠童书盛典暨2017童书出版创新论坛”在京举行。本报上期专题聚焦桂冠童书和童书出版创新。新疆青少年出版社社长徐江认为,中国少儿出版界品牌意识正在不断觉醒,然而他也指出“伟大是熬出来的”,出版社要有思想准备。
从“曹文轩”到“林汉达”,从蒲蒲兰到乐乐趣,从贝贝熊到金羽毛……在一个个具有市场影响力的作者、机构抑或是丛书名称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少儿出版界品牌意识的不断觉醒和对品牌建设的积极探索,也不由多了几分对出版强国的憧憬和期许。
然而,图书出版的品牌建设决非一蹴而就、唾手可得,冠以主题的系列出版或是为出版社某个内设部门、全资子公司命名,都不过是品牌意识觉悟后迈出品牌建设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要想实现品牌建设,不做好“伟大是熬出来的”思想准备,是不可能成就其梦想的。
但是,这个“熬”究竟该怎样熬呢?
一是得“熬”理念,有理念才可能有品牌。出版理念决定着出版社的出版方向,也彰显着出版社的价值理念。没有出版理念或是出版理念飘忽不定的出版社永远不可能踏上品牌建设之路,因为图书区别于其他商品的根本就在于其强烈的人文精神和独有的价值理念,离开这一点,图书就失去了出版的意义,出版社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因此,所谓品牌,必须建立在出版理念之上。但是,出版社的出版理念非经实践不能形成,非经读者考验不能达成。图书作为出版社的产品,就是出版社价值观和出版理念的化身,在经过交换而成为商品时,出版社所做的是契合自身价值理念的人文精神的传承,传递的是出版社的价值取向和文化水准,收获的是读者对出版社传承行为的认同和赞赏,而当这种认同和赞赏随着一本本图书的出版积累沉淀到一定量时,出版社的出版理念才能逐渐得到读者认可,出版社的品牌建设才有了内容依托。没有出版理念的品牌出版是无源之水,即使再大牌的作者再有影响力作品,在一个没有成型出版理念的出版社里充其量是昙花一现,行之不远。
二是得“熬”时间,有坚守才可能有未来。出版品牌得益于出版理念的坚守而形成,出版理念则得益于出版品牌的力量而巩固和传播,其间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出版理念的坚守,而一旦在坚守理念的过程中出现了任何背离,先前的积累就可能毁于一旦,三鹿奶粉秦池酒为我们提供了品牌建设方面的反面典型,也充分说明了缺乏理念坚守的品牌的脆弱,同时,国内出版业中因曾经偏离社会责任意识的经营行为而拖累至今的出版社也并不鲜见。相对于工业品的品牌建设而言,图书出版的品牌建设殊为不易,尽管图书的选材、印装工艺、文字差错标准都可以工业品标准的方式进行固化,但图书出版坚守的出版理念却是无法以数字标准量化的价值追求,而这种坚守还必须“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并经历时间的检验,坚守出版理念的时间长短也因此成为决定出版品牌坚挺持久的关键所在,要想在出版品牌建设上守得住现在、看得到未来,除了“人以群分”按价值观选人用人外,还必须在出版社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将出版理念内化于编辑之心、外化于编辑之行。
三是得“熬”自我,有自我才可能是真品牌。品牌建设的终极目的是出版社的可持续发展,而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就是“熬”自我,不断地自我锤炼,提升出版社的自身能力。这当中应当有两个层面的考量,一是出版社品牌经营能力的建设,一是出版社自有版权的能力建设。品牌经营能力的建设关乎出版社在同业竞争中的话语权。在图书出版品牌建设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如版权引进、联合出版、非签约作家的作品出版等常规工作,这些工作只要是契合出版社价值理念的,就自然会对编辑队伍能力的提升不无裨益,同时出版社的营销能力得以在这些产品的销售实践上得到打造,“酒香也怕巷子深”,学会营销和推广出版理念的重要性并不逊色于对出版理念的坚守。但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看到这类常规出版工作对于出版社品牌建设的阶段性、局限性。现实世界里,我们不仅目睹了一些作家因为稿酬的频繁跳槽,也见识了若干出版社竞相出版一位或几位作家作品的繁荣场面,还耳闻了引进版权图书在终于成为畅销书后却换了东家……版权的趋利性决定着版权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也告诫着出版社不仅要加强品牌经营能力的建设,而且还有自有版权的能力建设,只有按自有出版理念主导的作品创作,其版权才不致旁落,才可能在未来出版社的版权之争中赢得主动,而那些纯粹依靠流动性竞争性版权维系图书出版、品牌建设的做法如同无基之塔无根之木,难经半点风浪。由此,我们对当下少儿出版界如火如荼的品牌建设需要多几分冷静几分清醒,万不能将旁人的花视作自己的果,别人的终究是别人的,只有自有的版权才是支撑自我出版品牌最后的物质基础。
图书出版的品牌建设是出版社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出版理念的张扬,是品质格调的标记,建设图书出版品牌,不仅需要“其利断金”的上下同欲不忘初心共同恪守出版理念,而且需要前赴后继一以贯之的执着;不仅需要图书生产制作和品牌宣传营销的能力,而且需要组织策划创作制造版权的能力。当然,品牌建设永无止境,对于每一位致力于图书出版品牌建设的出版人,更需要的是永远在路上的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