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广东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博览会将于11月29日至12月2日在东莞举行。展会将集中展示东莞乃至广东的机器人以及智能装备水平。
在劲胜精密的车间里,10条生产线上180台机器正在运转,可车间里却没几个工人
近年来,随着人口红利等因素的逐渐消失,中国制造业面临再一次的转型升级,而智能制造更是被视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和核心内容。
近年来,东莞陆续出台系列政策,支持企业“机器换人”。但是,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在实施“机器换人”时,面对庞大的资金压力、人才匮乏的现状,不知何去何从。
随着“机器换人”的不断推进,相关领域人才培育跟不上智能制造的实际需求。图为劲胜精密的车间内,两名技术人员在讨论机器的细节。
日前,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以及企业界人士,就如何破解资金、人才、技术等难题进行了探讨。
1.资金
应该用活用好用足政策
在东城东莞劲胜精密组件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里,10条生产线上180台机器正在运转,可车间里却没几个工人,这里的主角是81台机械手臂。
据了解,这些机械手臂有的是采购国外的品牌,有的则是劲胜精密自己生产的。
通过资本运作,劲胜精密在近年来进行多次并购,涵盖数控机床生产商、自动化改造厂商和自动化技术厂商,使自己在保持国内消费电子精密结构件产品生产商的地位之外,还拥有了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的身份。
劲胜精密副总裁黄河告诉记者,公司对机械手臂的需求量非常大,而机械手臂的价格动辄十几万元、数十万元一台,所以才想着并购相关生产企业谋求发展,没想到最后成了公司的一个新的产业。
连劲胜精密这样的上市公司对于“机器换人”的资金都感到吃力,更何况东莞那些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
为了解决企业在“机器换人”中面临的资金困境,今年1月,东莞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 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将创新融资租赁扶持政策,省市各出资1亿元合计2亿元设立专项资金,用于中小企业设备融资租赁贴息补助及设置融资风险池。
4月21日,《东莞市省市共建发展中小企业设备融资租赁资金操作规程》正式实施,设备融资租赁的贴息项目、风险补偿项目、履约保函补贴项目已经开始接受申报,企业可以全年申报、分批审核。
此外,东莞市经信局将通过融资租赁专项资金、与国开行合作开展“零首付、零门槛”技改信贷计划等手段,解决中小企业技改资金难题,其中设备金额80%由国开行贷款支持、20%由融资租赁公司承担,企业无需现金投入就可开展技术改造。
国际智能制造产业联盟执行主席李明坦言,企业在推进智能制造过程中或多或少有些迷茫。目前,智能制造领域方面,社会整体服务能力相对有限。从国家到地方均针对机器人及智能制造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性文件,但企业却不一定清晰地了解,不能够用好这些政策。
为此,李明认为,企业要用活用好用足政策,东莞自2014年就开始出台一系列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资金政策,政府每年安排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实行‘制造升级’,用本土莞产设备更有相应鼓励标准。在系列政策中,均鼓励企业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进行技术改造,符合条件的企业更可申请获得相应设备融资贴息补助。同时,民间金融资本市场也在不断地向智能制造领域靠拢。
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叶图景表示,东莞企业自主研发意识逐渐提高,省政府2015年公布的《关于加快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意见》相应补助资金,东莞共有超过500个企业申领成功,排在全省前列。针对以中小微企业为创新主体的科技创新特点,部分企业在银行信贷方面够不上。政策方面也在通过设计基金等的方式,围绕智能制造制定发展规划,信贷受惠面扩大,向个人和企业主体倾斜,帮助更多中小微企业能够得到贷款。
2.人才
校企合推育人“组合拳”
在位于长安的钜升塑胶电子制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24小时不停的工业机器人取代了工人。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设计人员设计好工作程序后,由工人操控设备发出指令,机器人就会自动生产。工人只需搬运生产零件,组装已经加工好的零件就可以了。生产线上的工人干的都是“简单劳动”。
虽然公司资金雄厚,花了近2亿元建起这条先进的生产线,但是人才却成为钜升塑胶的一大难题。
该负责人表示,“机器换人”后,很多工序都可以用机器来代替,企业用工人数确实减少很多,但是减少的只是生产车间的工人,办公室的设计人员却大大增加了,而东莞很缺乏这方面的人才。好在钜升塑胶利用靠近深圳的便利条件,从深圳招了不少人才解决这一难题。
但是记者了解到,更多的企业却没有矩升塑胶这种便利条件。东莞不少中小企业坦言,对智能制造如何落地依旧感到迷茫。随着“机器换人”的不断推进,除了机器设备更新换代,还有操作和维护机器的人的变化。目前,相关领域人才培育严重跟不上实际需求和发展步伐,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企业纷纷表示,智能制造实际上也是一场对人力劳动的冲击。需求旺,招聘难,招聘合适的就更难,高技能型人才紧缺的现状日趋严重,成为摆在整个产业面前的难题。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教授吴洪涛指出,未来,机器人潜力巨大,特别是特种机器人。他举例说,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近几年的迅猛发展势头就是一个很好的风向标。智能时代需要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技能型的人才,包括中职、高职、本科、硕博士等多层次。而且,这类需求正在逐年增长。
科技部调研室原主任胥和平则表示,中国在智能制造领域不断推动“全球制造大国”向“全球制造强国”的转变,企业通向智能制造的路径是依靠创新形成独特的制造技术和制造业升级路径。而这个过程中,最需要的是要拥有前沿技术的领军人才,以及能够把新技术和传统产业整合起来、把新技术变成新产品、提供高舒适高便捷度产品的资源整合人才。目前,上述两类人才是智能制造领域最值得关注的,也是市场最为紧缺的最走俏的。
可以说,东莞企业“机器换人”后,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逐年增长与该领域的高技能人才紧缺和培育滞后形成了一个新的矛盾,这个矛盾也是政府、教育界、企业界等必须共同面度的新课题。
吴洪涛认为,要解决“机器换人”面临的人才困境,归根结底要落到对机器人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及其人才培养上来。具体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层面,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曹建福认为,要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教育界应大力改革学科建设,打通文理界限;工业界要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共同建立新的机制,保证人才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既具有创新精神,又具有工匠精神。
11月4日,在多方见证下,“百所院校机器人专业校企共建工程”在东莞正式启动,广东国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与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签订“智能制造人才培育战略项目”,以期通过校企合作,实现院校培养与产业需求重新匹配,缓解当前智造人才培养相对滞后的局面,满足市场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
据了解,国唐教育在教学系统研发和企业资源方面有着自身的优势,广州数控是机器人和数控设备研发生产的龙头企业,在高技能人才职业教育方面沉淀了多年的经验,双方合作的主要目的是共同推进校企共建工程。国唐教育负责专业建设、学生招生管理和理论教学部分,企业负责学校实训中心的规划和建设、实训老师的培训、提供实操型师资、以及与学校共同开发课程、负责学生的实习和就业安排等等。
实际上,这样的校企合作模式在东莞已经并非新鲜事物。东莞技师学院、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等中高职院校已与国内外多家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协议,通过引进企业师资、设立基地等方式,积累了丰富的校企合作经验,相关技能人才正在陆续输入社会各界。其中,东莞技师学院引进德国“双元制”教育体系,目前正在围绕市场对岗位对技能的需求进行人才培养。
3.技术
抱团发展用好资源
从“机器换人”到转变为“造机器人”,这中间面临很多的技术难题,加工贸易企业出生的劲胜精密的“变身”,依靠就是自主研发。
黄河说,公司建立以自主研发为主,技术引进和产学研联合攻关为辅的研发体系,组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广东省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广东省新型材料注射成型模具工程研究中心、东莞市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截至目前,公司已拥有授权专利281件,其中发明专利45件、实用新型专利236件,并拥有166项正在申请的专利,其中140项发明专利、26项实用新型专利。
有了研发实力,企业才能在智能制造的道路上越走越快。目前,智能装备的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及为客户提供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已经成为劲胜的支撑业务之一。
谈及“机器换人”后给企业带来的变化,黄河感慨颇多:“就拿一个手机结构件来说,方寸之间有432个检测点,涉及37道工序,工艺复杂。如果用工人来做,不仅对工人要求非常高,产品质量稳定性也会比较差。机器人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只要设定好程序,所有的产品都可以保证统一质量,有效降低了产品不良率。”
对于东莞众多企业在“机器换人”时面临的技术难题,黄河认为,首先还是要走“协同创新、共同成长”的道路,智能制造包含多个层次,一个企业往往难有这样的实力,企业可以调动社会资源,整合各家所长。大家都可以共同成长。
此外,在“机器换人”的过程中,很多公司贪求“高、精、尖”,采用国外的设备,可能会水土不服。黄河认为,这完全没有必要,劲胜精密选用的是国产设备,在做开发时,避免了国外设备的“水土不服”,还通过组建技术团队的方式,调控设备,目前该公司还成立了相关培训班。
据李明透露,为了解决相关问题,国际智能制造产业联盟与劲胜精密合作,今后双方将充分发挥与利用好前者全球资源创新发展服务平台的作用,后者的优秀专家资源,在智能工厂构建、智能制造孵化器等领域展开合作。
李明表示,智能制造是一场跨越全行业的变革,实施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单靠一台设备或是一套软件,能够产生的效应相对微弱,推进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难题,只有不断聚合资源,实现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才能实现向智能制造进一步迈进。本次双方合作,也是基于希望能够充分发挥各领域的优势,打造成为智能制造技术应用推广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