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依靠大规模投资、低成本要素投入和出口拉动推动经济发展的传统模式已难以为继。面对汹涌而来的工业4.0、“互联网+”制造,甘肃制造业急需弥补发展的短板,实现从制造向智造的快速转变。
敦煌文博会场馆建设中的“互联网+”
10月24日,参加全省深化制造业互联网融合发展专题培训班的省属各大型国有企业负责人和市州有关领导,站在宏伟壮观的敦煌文博会永久场馆——敦煌国际会展中心、敦煌大剧院前,被深深地震撼:“促使敦煌文博会场馆建设8个月完工的秘诀是什么?”
敦煌文博会场馆中,敦煌国际会展中心项目总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敦煌大剧院总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敦煌国际酒店建筑面积10.5万平方米,工程建设任务艰巨。“从承接项目距离文博会举办只有9个月时间,进场时现场一片戈壁荒滩,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场馆建设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实现的任务。”中建八局敦煌项目副总指挥杨勇说,施工期内有长达3个月平均气温在零下15℃的寒冬,建筑物资大部分运距超过2000公里、供货周期超过20天,部分物资供货周期甚至超过3个月……
“剧院建筑是功能最复杂的项目,仅设计就需要三年时间,施工也在三年以上。”中国建筑上海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三设计院副院长陈然告诉记者,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实际,公司采取了技术力量大兵团作战,运用全三维数字化并行工程的先进设计理念,380多名设计师、40余个专业同时在一个平台上开展设计,确保设计一次到位。
“按照传统施工方式,项目根本无法按期完工,必须创新施工方式。”杨勇说的创新是,就像搭积木一样建房子,像造汽车一样建房子。敦煌文博会主要场馆建设积极响应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从设计开始,从结构入手,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大部分建筑构件实行工厂化作业。所有钢结构均采用工厂化制造、现场安装;屋面、幕墙等构件均在工厂定尺加工,现场采用机械连接安装,主要场馆装配率达80%。这是项目建设三年半工期8个月完工的关键。项目建设中,大量使用酒钢集团钢结构材料和当地石材,也实现了本地钢铁、建材业的“去产能、去库存”。
“现在看到这个建筑,觉得还是像做梦。”陈然说。这一项目的按期完工是“互联网+建筑+制造”融合发展创造的奇迹,颠覆了传统建筑模式,也是建筑业供给侧改革的一个经典实例。
“在敦煌举办这个培训班,就是让省属各大型国有企业负责人和市州有关领导,通过参观文博会场馆,真正感受‘互联网+’的魅力,以此来推动甘肃制造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省工信委有关负责人这样说。
创新驱动下的转型升级
经济新常态下,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是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重显甘肃制造业辉煌的必由之路。
在甘肃,制造业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从左宗棠成立兰州制造局到“一五”和“三线”建设,国家在甘肃省布局了兰州石油化工机械厂等制造业企业。后来逐步建设的兰州电机厂、天水锻压机床厂、天水星火机床厂、兰州真空设备厂等一大批响当当的企业,都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由于地域偏僻、观念落后、人才流失,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甘肃制造业企业普遍经营困难,一大批企业先后破产。生存下来的企业,也因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技术人才短缺、产业链较短且处于中低端、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导致市场竞争力不强。
“现在,甘肃省很多制造业企业是高水平的大作坊,与行业内同类企业相比,虽然差距较大,但发展空间也很大。”省上有关主管领导坦言,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为甘肃制造业转型升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了重大机遇。
甘肃省以原材料加工为主的制造业,要实现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必须走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路子。借助融合发展,甘肃省制造业企业抢抓向西开放、内陆沿线开发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三重叠加”的机遇,进一步增强与外部的互联互通,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通过融合,催生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工业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省工信委主任臧秋华直言,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是甘肃省制造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途径。
从制造向智造的嬗变
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创新性工作。
去年《中国制造2025》出台后,甘肃省及时制定《中国制造2025甘肃行动计划》,并配套出台了20余个专项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为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做好顶层设计。
“集团推进‘互联网+’制造的愿望很强烈,正在探索制造业之间跨界发展的新模式。”酒钢集团公司总经理魏志斌说,酒钢已从去年巨亏的逆境扭转为今年前9个月盈利。
金川集团公司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交流展示平台上线运行,让公司利用“互联网+”实现了各类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的有效集成和高度共享。“目前,这一平台已创造了1000多万元的效益。”金川集团公司总经理王永前说。
天水星火机床有限责任公司是甘肃省制造业一个大品牌,企业生产涉及智能制造的4个模式。当前,企业发展面临能力不足与能力过剩、人才不足与人才过剩、订单不足与承接能力不足的矛盾。为此,公司董事长李维谦建议,与省内企业联合起来承接订单,在共享经济下携手发展、合作共赢。
近日,甘肃省政府第13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甘肃省确立的发展目标是:组织实施10个以上“双创”平台试点示范项目;争取到3-5个国家“双创”平台示范试点;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双创”平台普及率达到80%,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65%以上,关键工序制造设备数控化率60%以上。
甘肃省将通过打造制造企业互联网“双创”平台,在消费品领域重点推广个性化定制、产品溯源、虚拟体验、社交营销等新模式新业态。在装备领域,推进研发、设计、制造、物流、服务全产业链智能化,开展生产管理运营平台试点示范,促进研发设计、智能装备、生产制造、检验检测、营销服务、经营管理平台等环节无缝衔接和综合集成,探索全流程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新模式。在原材料领域,侧重销售、工艺以及生产环节的融合应用,重点发展智能化制造、协同化组织、平台化运营等新模式新业态。鼓励金川集团、酒钢集团、兰石集团、天水华天、长城电器等大型企业建设“双创”平台,提供创业孵化、专业咨询、人才培训、检验检测、投融资等服务。鼓励互联网企业搭建工业云平台,提供面向小微企业的在线研发设计、安全监控、设备管理等软件应用服务,以及为中小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
按照规划,甘肃省将通过五年的引导发展,建立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智能制造。引导60个省级示范项目建设,争取10个项目进入国家试点示范之列。结合智能制造的特点,在石化通用装备、新能源装备、电工电器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工程机械、农机装备、有色、新材料制造、生物医药、特色陇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制造等八个领域重点进行智能制造新模式的推广应用。
省工信委有关领导表示,甘肃省将设立省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融合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支持。从今年开始,省工信委从信息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拿出2亿元左右,每年支持10—20户企业开展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副省长黄强指出,甘肃省要对标“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及创业创新等国家战略,到2025年要实现融合“双创”体系基本完备,融合发展新模式广泛普及,新型制造体系基本形成,制造业综合竞争实力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