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在上千平方米的印刷车间内,只需要7个人即完成从原材料入库到产品拆单下发出库的整个生产流程是怎样的场景吗?在10月26日北人集团公司举办的面向出版智能系统解决方案高端论坛的实地演示会上,《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亲眼看到了如上描述的场景:印刷机长输入生产指令,原辅材料自动输入智能印刷生产线进行生产,随后AGV转运机器人自动将半成品转入自动折页机、自动包书机等印后工序,码垛机器人则将成品“捡”到等待出库的智能汽车上完成出库。整个生产流程井然有序,几乎没有人工干预的环节。自动化、智能化、融合化是整个智能印刷工厂带给参观者的最大感受,其核心则在于智能的印刷设备和“背后”统筹兼顾的信息管理系统。
硬实力在于智能化
“智能印刷工厂在实际生产中的优势显而易见,但是整个设计规划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智能工厂的实施首先要经过工艺流程的梳理与设计,从重点工位、工序、重点生产线开始,进行车间级的改造,最终实施工厂级的改造。”北人集团副总经理张悦告诉记者。她认为,改造过程中最为核心的要素是印刷设备的智能升级,通过对设备的数字化升级实现信息的集成,从而实现对企业全部流程进行数据采集,建立数据库,将物理工厂变成数字化工厂。
“设备信息数据、工艺参数数据、生产数据等要求自动化设备的通讯功能和集成能力很强,设备的智能化升级是工厂智能化的前提条件。”张悦说。其实,设备数字化升级的方案很多,比如提高设备利用率和性能,增加节能环保技术功能模块的应用,新增设备时选配提高产品自动化程度等。通过对设备的数字化升级,使产品印刷质量标准化,达到一致、高效、智能、节能、环保的目标,减少设备对机长操作水平的依赖。经过信息采集、状态监控、数据分析等实现生产设备的网络化,为制造执行系统提供决策依据。
此外,印后工序是印刷厂用人最多的环节,也是自动化程度最低的。因此需要通过一些功能模块的开发满足用户改造要求,降低工人劳动强度,加快工序间物料流转,压缩生产周期,并逐步扩展成为成品包装和发行物流环节的解决方案。
软实力在于高度集成
设备的升级改造是对智能工厂硬件的提升,但是各个设备如何实现自动化生产通讯对接呢?这就需要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做软件支撑,对各个环节的设备进行智能调控,从而实现生产管理的智能化。
“在制造系统中,工厂现场设备传感和控制层的数据与企业信息系统融合,并传到云端进行存储、分析,形成决策并反过来指导、协同企业的生产和运营,其本质为‘融合’。”北人集团智能系统分公司总工程师宋明华告诉记者,从整个系统的流程图可以看到,信息管理系统包括ERP层(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MES层(生产制造执行系统)和CPS(信息物理系统)三个平台,这三个平台将生产过程中所有相关的把关人、IT系统、自动化原件和机器的实时数据通过网络系统传输到大数据计算平台进行数据集成和运算,产生相应的实时条令作用于生产过程。
此外,由于设备保养知识缺乏、维护人员能力有限、设备商维护时间滞后,导致设备售后维护成为很多印刷企业最为头疼的难题。宋明华介绍,在互联网时代,所有智能设备的实时运行状况信息都会被放到云平台上由设备商进行统一管理。利用互联网技术,设备商可以建立远程故障诊断系统及云服务平台,实现机器设备与设备服务系统的互动联系,帮助购买设备的企业实时监控设备运转情况,同时为企业提供高效、快速和直接的技术支持,利用大数据平台在线上进行保养和检修等维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