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举行的2016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上,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表示,目前我国已成为制造业大国,在体量上和美国相当,但是“大而不强”。他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
周济介绍,201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为2.08万亿美元,在全球制造业占比约20%,与美国相当。但是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主要表现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元器件、关键材料等大多依赖进口。如,我国所需的芯片80%以上依赖进口;产品质量问题突出。国家监督抽查产品质量不合格率高达10%,制造业每年直接质量损失超过2000亿元;资源利用效率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产业结构调整刻不容缓。战略性新兴产业弱,传统产业亟待升级换代,服务型制造业刚刚起步,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水平低,总体处于世界制造产业链的中低端。
他强调,新常态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
事实上,各国制造业均经历了一个从弱到强的过程,这与其工业化进程相吻合。周济介绍,2014年,主要工业化国家的制造业综合指数分布中,美国遥遥领先,处于第一方阵;德国、日本处于第二方阵;英国、中国、法国、韩国处于第三方阵。中国与第一、第二方阵国家的差距主要是全员劳动生产率低,增加值率低,创新能力薄弱,知名品牌缺乏。
他预测,我国制造业强国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用十年时间,到2025年,我国迈入世界制造强国行列;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到2045年,我国制造业又大又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