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9日,《人民日报》刊登的“开局首季问大势——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一文中,提出了两点关于中国经济运行的中期判断:一是“L形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二是“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余地大,即使不刺激,速度也跌不到哪里去”。
由于是预判,所以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到底如何认识这两点呢?尤其是“经济韧性”这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一些先验的数据进行比对分析,所以我选了日本,理由是在经济增长路径上,中日有太多相似的地方——中日文化传统近似,都是高储蓄国家,同样采用过出口导向型战略等,更为重要的是,两国的经济起飞均得益于“人口红利”,在适龄劳动力人口比重的上升阶段,都获得了较快的经济增长。甚至可以说中国经济近30多年的经历,日本都曾走过。
接下来,就是如何对比的问题,按照蔡昉和陆旸的研究:中国在1980-2030年的人口结构变化特征与1960-2010年的日本极其相似,其中在1990-1995年之间,日本的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下降,人口抚养比上升;中国则是在2010-2015年期间,同样也出现了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下降,人口抚养比上升的局面。而如果将2010年的中国与1990年的日本进行对标的话,确实有太多相似之处,但这些相似背后,还存在差异来证明中国经济的韧性空间。
人口红利衰减
还有一定的缓冲空间
1990年前后,日本的15-64岁人口占比达到峰值69.9%,而中国在2010年前后,其人口红利峰值为74.4%,比日本高出4.5个百分点。日本的老人抚养比在1997年就超过儿童抚养比,即日本在人口红利触及峰值后不到10年的时间,其老人数量就超过了儿童数量。
中国什么时候出现这种局面的呢?按照蔡昉和陆旸的推算,是2025年发生,即在人口红利触及峰值后到真正变成老龄社会,还有15年的缓冲期,比日本整整高出一倍。所以,虽然中国的人口红利已开始衰减,但由于红利基础和人口结构等原因,人口红利衰减还有一定的缓冲空间。
资金运用空间和效率
还有优势
1995年,日本在全球经济中的占比达到峰值,当时全球20%的增长来自日本,同时日本也占用了40%左右的全球货币供给和融资——即用了两个单位的资金产生了一个单位的产出(实际上日本从1970年以来至今,占用全球货币及融资的份额是其对全球经济贡献的2倍的规律维持了45年)。
对应2015年的中国,为世界贡献了15%的经济成果,但占用全球货币供给的30%和20%的融资,其占用融资的份额与其产出贡献的份额相当,并没有出现日本“2:1”的情况。由此来看,中国经济在资金运用空间和效率方面还是有优势的。
调整期的经济增速基础高
如果以10年为间隔计算,日本在1961年至今的55年间,大致经历了高速增长、中速增长和低速增长三个阶段:1961-1970年年均增速为9.3%;1971-1980年和1981-1990年约4.5%左右;1991-2000年降至1.1%;2001-2010年0.8%;2011-2015年只有0.7%。
而中国则刚刚完成高速增长阶段——1981-1990年平均增速为9.4%;1991-2000年和2001-2010年约10.5%。按照2020年较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再结合2011-2015年的实际增速,估计中国经济2011-2020年的平均增速仍有保持在6%-7%的可能。说明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时间要远超日本,虽然未来是“L”形,但就像权威人士说的,“速度也跌不到哪里去”。
类似的证据就不一一列举了,在可比口径下的中日比较后,权威人士做出的“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余地大”判断,是能够获得数据支持的。虽然让我们不安的是,日本经济的“失落”确实是在人口红利衰减后开始的,期间当然还有日本政府误用经济政策的因素,但在1990年,日本的人均GDP就已经超过了2.5万美元了,因此,日本是在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后,才开始进入中低速增长期的,所以即便是宏观经济陷入长达20年的“失落”,但日本民众的微观福利受损程度相对较小,即日本民众的生活并没有因为宏观经济的巨变而出现“不安逸”。
中国人均GDP在2010年超过4500美元,到2015年进一步超过7900美元,虽说增速很快,但仍然大幅低于日本1990年前后的水平,而且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人口红利衰减带来的调整期内,如何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由此进一步引申出,经济韧性空间如何效率最高地应用问题。
例如,上文中日对比中的一对指标——两国货币供给和融资在全球中的占比,日本这两个指标基本一致;而中国这两个指标进入本世纪以来,就逐渐分离,2010年开始加速分离,目前货币供给比重较融资占比已高出13%以上,与此同时,股市、房市等资产泡沫情况频繁显现,但“树不能长到天上”,而中国货币供给量和实体经济获得融资量之间不断拉大的差异,恰恰表明中国经济内部运行方面存在不小的问题,该问题如果得不到尽快纠正的话,中国经济韧性的空间就存在巨大的浪费。
再例如,由于我们在经济换挡的同时,还肩负着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重任,因此,就客观上造成“短期内,稳增长与调结构之间可能存在矛盾”的局面,自然而然地引申出一个问题——还要不要经济增速,如果这个问题没有清晰的认识,同样也是在浪费本就有限的韧性空间。
综上,由于经济韧性的客观存在,才给了我们“‘退一步’为了‘进两步’”的机遇期,但围绕着经济韧性,“问题也都摆在那里”,虽说“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但究竟吃什么饭,走什么路则需要尽快形成广泛的共识,因为经济韧性是有时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