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也不止一次地讨论过,究竟电子书会不会让纸书死去。不久前,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发布的2016年美国人读书习惯调查报告称,过去12个月里,73%的美国人至少看了一本书,这个数字比去年略微提高了1个百分比。
在近五年内国民图书阅读率稳步上升的中国,各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也呈上升趋势。
市面上的书也更多了:尼尔森的统计显示,美国实体书的销量在2013年受挫之后,这几年就一直在回升。2015年,有5.71亿册实体书被售出,比起上年的5.59亿册有所增长。
按照美联社的说法,美国实体书的回温主要是“现象级”书本的功劳。
早前的填色书在去年一共卖出了1200万册——光是这个数字就能够解释2015年比2014年多卖出的那些书都是什么了。另外,与国内出版商们挖空心思打造明星作家的逻辑相似,美国人也爱读爆款书。此外,美国五大出版商之一Simon&Schuster的CEO还表示,YouTube网红们的书在去年都卖得很好。
而从Pew这份报告披露的数字上看,电子书似乎并没有像几年前预言的那样加速实体书的衰亡:在美国,至少读过一本纸质书的人比看过电子书的人数多出一倍以上,分别为65%和28%。
电子书行业的发展限制,除了无法比拟纸书的阅读体验以外,更多的是来自出版行业的障碍。
混乱的版权管理是电子书上架初期的最大困难之一。尽管制作电子书的成本并不高,但由于每一本电子书上架都需要说明、价格、简介,很多出版商要花大量时间整理这些信息和表格。
许多阅读平台本身并不掌握电子书的版权,这需要他们一家一家联络出版社,扩充可以销售的内容。
在2012-2014年,国内电子书上架的数量见证了爆发式的增长,这当中包括了过去十几年中没有电子化的书。而现在,出版社愿意拿出来做电子版的书,都已经电子化了,新书的电子化速度则开始放缓。
此外,出版商们为了保证纸书的销量,会抬高电子书的价格。
在国内,出版商的逻辑也相同——发展电子书以不伤害纸质书销量为前提,引进国外图书的时候,代理公司往往对价格严格控制,有些版权方会在合同里写明,电子书定价不低于纸书定价的 40%,而纸书的折扣往往都是 7 折甚至更低。这样一来,电子书的价格优势便较为有限。
体验和价格优势较弱的电子书,还是无法成为更多人的第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