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物是特殊商品,具有双重属性。它一方面作为精神产品,起到教育、引领、传承作用;一方面作为商品,必须符合市场需要、符合大众的需求。出版单位作为供给侧,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读者需求为依据,在出版物策划、生产过程中保证需求侧的需要。
在2015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去年年底,中央召开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落实供给侧改革,主要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这就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供给侧改革的主要任务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十五字总方针提出以来,各级政府和媒体紧密围绕其进行阐释、部署,但着力点和宣传点主要针对央企、房地产、能源、制造、金融等,而对一些基层单位和中小型企业而言,目前还多少存在着一些困惑和观望。
其实,出版单位在生产中已有意无意、或多或少地在实践、运作“十五字方针”任务,只是尚未概念化罢了。笔者以南京出版社在“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和补短板”方面的一些实践和体会为例,浅论“十五字方针”对出版企业的影响和发展的指导意义。
去产能,确立精品生产战略
出版物是特殊商品,具有双重属性。它一方面作为精神产品,起到教育、引领、传承作用;一方面作为商品,必须符合市场需要、符合大众的需求。出版单位作为供给侧,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读者需求为依据,在出版物策划、生产过程中保证需求侧的需要。
南京出版社作为改革开放后成立的城市出版社,在长期的图书出版工作中,依托丰富的城市文化资源和其自身优势,不断成长、壮大。但在发展中,由于经济指标和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加上自身对需求研究不足,在一些面向零售市场的图书印数上也出现过偏大的情况,造成少数产品积压。
例如,该社2004年出版的一套人物传记(上、下两册),当时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前期调研,而是盲目地听从了民营营销策划公司的建议,首版一次性印刷了2.5万册,结果市场销售不佳,最后库存约4000套作报废处理,造成了近20万元的损失。
去产能,就是使供给侧和需求侧得以合理匹配,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就出版而言,就是充分满足各层次读者的有效需求,本着“做一本成一本、做一本好一本、做一本传一本”的理念,牢固树立精品意识,以精品塑形象,以精品打市场,以精品创效益,不盲目依靠品种、数量取胜,从而实现出版企业供给侧改革的合理结构。
去库存,力求企业最佳效益
产能和库存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产能过剩必然带来库存积压。另外,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如不是消费者想要的,那就失去了消费市场,必然导致大批商品滞留在库房里,也就无法形成从生产到消费这样一个良性的循环和经济链。
相对于房地产行业刚性库存而言,出版产品往往也有“备货”的需要,库存产品存在着流动性,有一些有效库存是必要的。如何确定和保证有效库存,实质上就是出版企业必须提高生产的计划性和有效性问题。
南京出版社过去一度在“做大做强”口号的激励下,过于追求出版物的品种数量和印量,造成少数图书印数虚高。特别是一些面向零售市场的教辅图书,对备货数缺乏有效预测和控制,结果导致在每年春、秋两季销售期之后,出现季节性的大量退货,造成严重“胀库”。近年来,该社将“做专做强”作为企业的发展目标,注重在营销策划上做文章,强调有效码洋,目前,出版社的库存码洋与全国同类城市出版社相比,基本控制在有效库存范围之内。但是,少数图书退货量较大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去库存的任务还任重道远。
由此,出版行业要化解去库存的压力,首先要加大营销力度,采取多种营销手段来提高出版物销售量;其次,应该转变思路,做专做精,可以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适时生产出既能满足个性化需求又能与市场直接结合和同步的产品,实现“以销定产”“有销定产”,从而在源头上做到去库存。
降成本,深挖企业效益潜能
一直以来,开源节流作为企业挖潜增效的法宝受到追捧,现在开源节流这个词的使用频率似乎降低了,不少企业很多方面成本偏高,呈现一种“未富先高”“未强先高”的现象,实际是未赢先输,生存和发展艰难。
企业可赢利,有活力,经济才能有持久的发展动力。也就是说,企业要获取更多的利润,要么提高经营收入,要么降低经营成本,或者在提高收入的同时降低成本,也就是所谓的开源节流。开源固然重要,但往往要投入相应的资金、人力,还要经过市场和消费者的检验。而节流也就是“降成本”,是企业挖潜增效的有效途径。
各类企业“降成本”的途径、方法不尽相同。那些在企业成本构成中占据较大比例的成本项目以及企业管理相对薄弱的环节,应该成为成本控制中重点研究和改进的对象。这些项目和环节提升的空间往往较大,加以改进会带来比较明显的效果。
南京出版社在“降成本”的实践中,主要注重“两手抓”。一手抓建立不适合当前市场需要的存量图书产品的淘汰、退出机制。如该社曾在图书市场辉煌10多年的品牌教辅系列图书,受教育政策和市场大环境的影响,近年来销售量大幅度下滑,有的图书退货率甚至达到40%以上,为此,从需求侧出发,该社从5年前开始果断地终止了50多个存量品牌教辅系列书的出版发行。从表面来看,淘汰这些曾经的品牌教辅,心很痛,还会直接影响到产能的数值,但从实际成效来看,大大降低了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减少了亏损额,不但有效地“去产能”,同时也催逼了新品种的诞生。
另一手狠抓降低图书产品的生产成本,特别是使用新技术、新工艺降低印刷成本,采用现代企业管理机制降低人力成本。降低生产成本一方面可以直接创造利润,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图书定价,发挥价格的市场杠杆作用,扩大图书的销售量,同时也起到“去库存”的作用。例如:该社2015年出版的一套国家级重点图书(12册精装本),预计印刷成本为120多万元。在生产制作过程中,生产制作部门采用了制版新技术,并选择了有精装联动线的大型印刷厂,由机械化生产线代替人工制作,结果仅这两项就节省了38万元成本。
补短板,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木桶原理”告诉我们,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这块短板就成为木桶容量的“限制因素”,也称短板效应。集中力量破除短板制约,全力补齐短板,对于企业持续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为企业转型升级构建坚实的基础。因而,补短板是夯基固本、平衡发展之要。
南京出版社作为南京市唯一一家地方综合性城市出版社,成立28年来,始终以“积累文化、传播文化、创新文化、发展文化”为出版理念,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地方文化和主旋律出版物的出版工作成绩斐然。但是,在出版社不断迈上新台阶的同时,其“短板”制约因素也很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出版社的发展后劲。
一是补上图书产品结构失衡的短板。南京出版社一直致力于地方历史文化图书的出版,同时也强化主题图书的策划和出版,已成为“南京学”“和平学”以及“南京大屠杀”题材、红色文化主题出版的前沿阵地和主阵地之一。但是地方历史文化和主题出版读物往往有地域因素和受众对象的制约,市场覆盖面比较狭窄,销售量上不去。因此,在继续加强地方文化和主题出版的同时,要花大力气策划出版一批符合市场常态需要,能在全国甚至在海外发行的常版书、畅销书,以使供给侧与需求侧达到呼应、匹配,形成出版社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补上发行网络不全、手段不活的短板。作为传统出版企业,南京出版社目前发行渠道和网络还不健全,营销理念和发行能力、手段比较传统、单一,还跟不上现代市场竞争的步伐,虽然生产能力有明显提高,但营销能力还明显不够。也就是说,有能力把产品造出来,但缺少能力把产品卖出去。为此,发行工作必须要适应时代的潮流,转变发行模式,创新营销手段,特别是运用网络营销、网店经营等新媒体、媒介,扩大读者的覆盖面和产品的知名度,真正构架起出版物与读者接触的桥梁,让读者能及时、便捷地购买到心仪的出版物。
三是补上复合型人才紧缺的短板。出版社是一个知识、智力密集型行业,人才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出版产品的好坏和出版单位发展潜力的大小。当前南京出版社在人才方面的突出问题是埋头编稿、写稿、照单发货的“等待”型和单纯知识型人员比较多,知市场、懂策划、善营销、会运作的“动态”型综合文化人才匮乏,造成企业在经营管理和项目开发方面显得后劲不足。对此,出版社一方面要积极引进高层次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并为高层次人才创造条件,留住人才,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另一方面要抓好现有员工的学习、培训,针对每个人的专长,将其放到合适的岗位,构建起出版社人才体系,为出版社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十五字方针”中“去杠杆”任务,本质是营造一个良好的经济金融生态,即通过借债,以较小规模的自有资金撬动大量资金、扩大经营规模。从出版企业的发展来看,信贷、融资等金融活动是必需的,应该早做规划、合理运作,争取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