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名印刷机机长,却钻研起了技术部的活,荣膺被称为“印刷界奥斯卡”的全球最高奖项——Benny Award(班尼奖)
4月27日,当记者来到位于平湖街道的中华商务联合印刷(广东)有限公司时,陈中湛正穿梭于车间里的几条印刷线间…… 一件普通的蓝色工装,口袋里别着一支红色水笔,手上拿着一个高倍目镜,这位面目严厉的“老师傅”虽然今年才32岁,却在印刷机旁工作了12个年头。
印刷的最高境界:
仿印得一模一样
随着网络阅读的兴起,纸质印刷品正逐渐被人们忽视,但这并不影响一个印刷业工程师视质量如生命的追求。
在车间里,陈中湛正拿着几张关于手表的海报观察,画面上是几十块色彩丰富、款式各异的手表,他仔细地“扫描”着每一块手表的位置、色彩偏差,有点像游戏“大家来找茬”,但他要找出每个表面的指针、甚至表的“反射光”是不是有所不同。陈中湛说,“如果有偏差,相近印刷的几十份就是次品。”
印刷品每300份左右就要抽样,不管印量是多少,所有产品都是一样的。比如定位偏差不能超过1毫米,这和纸张在输入端的固定,和在长达10多米的传送带上经过几道印刷工序中的定位有很大关系;又比如颜色的变化,由印刷机的某一种颜色或几种颜色供墨量改变、墨质改变导致,陈中湛要做的,就是通过对产品的抽样,来对印刷机进行精准调校,解决定位和颜色变化问题,让第一份到最后一份的产品如出一辙。
陈中湛在2009年亲手印制了立体书《香港弹起》。那时立体书还不多见,为了更真实地展现作品中香港三代人住屋的景象,陈中湛带领自己机组的成员从查找不同年代香港的摄影作品开始,感知所要展现的画面的光线与色彩,通过连续几天通宵,几百次的不断调校,对书本翻开后纸雕立起来各部分的接合、透过空隙后光对 “屋内”陈设的展现、色彩微调带来时光变迁的视觉感受等各个细节逐一打磨,终于使书页在打开时立体地完美地呈现了建筑物的结构、外貌、内观和其他细节,在翻看时,不同页面的色彩运用带给视觉强烈的年代感。该书获得了印刷业全球最高奖项、由美国印刷工业联会PIA颁发的被誉为“印刷界奥斯卡”的Benny Award(班尼奖)。
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苏金玲告诉记者,“Benny Award,俗称小金人,是印刷业最高荣誉。”这个奖项对印刷品的版面定位、色彩要求十分苛刻。“比如让你仿印某一内容,必须仿印得一模一样,哪怕是有瑕疵,连瑕疵也要仿得一模一样。”
不一样的机长:
“钻进”印刷机里
一台印刷机在工作时,需要3个工作人员协同合作。一个负责送纸张,一个负责辅助杂务,而机长,则要负责纸张定位、墨箱供墨、产品抽样、故障处理等关系到印刷质量和速度的每个环节。“位置偏一点,色彩差一点,都会导致次品”。陈中湛很严肃地说,次品一出现就是几十份,机器故障直接影响到产品数量,这是印刷中带来损失的两大“杀器”。
陈中湛2004年毕业于广东省新闻出版学校,学的就是印刷专业,这让他能够很快适应从学生到工作人员的角色转变。“但师傅的教诲却比老师的叮嘱要有压力得多”。陈中湛说,“你这样的操作速度,给你一台机器你也干不好。这是师傅最刺激我的话。”回忆起10多年前,陈中湛的师傅苏杰明说,印刷这一行,靠的是长年累月的琢磨和领悟,一受打击就退却是做不长久的。
为了让自己的产品质量和效率不断提升,陈中湛开始“解剖”印刷机。从研究如何送纸更稳定,到如何预判供墨设置需要调整,到后来研究印刷机内部组成和更严重的故障维修。除了泡图书馆和购买大量印刷方面书籍外,因为机器的说明书保存在技术部,陈中湛成了去技术部串门的常客。
“操作员很少会钻研到机器内部。”技术部工程师孙烈战和陈中湛已经有了近10年的交情,因为机器说明书有很多是外文资料,甚至一些专业术语用翻译工具都查不出来,陈中湛常常和孙烈战套近乎,“常让技术部同事给他当翻译,机器停歇时还让我们去机器边教他,这些都是凭私人感情。”孙烈战笑着说。陈中湛的妻子也从事印刷业工作,她说,“结婚10多年,我经常陪他聊印刷方面的事。他爱印刷就像爱家人一样。”
功夫不负有心人,陈中湛学徒仅3年就晋升为一名机长。在同样11小时、质量相同的前提下,别的机组印刷合格产品近7万份,而陈中湛的机组合格产品超过20万份。陈中湛带领印刷的多个书籍获得了国际、国内书籍质量赛事评比的金奖。陈中湛于2013年荣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2015年获评“广东省五一劳动模范”。
简单的快乐:
经验分享与继续学习
在连连获得奖项后,陈中湛开始总结实践经验,希望形成一套用于技术指导和提升操作标准的资料,分享给更多的操作员。
“我们车间有个大学生叫马继威,刚来的时候本该去管理部门,却强烈要求来了车间一线。”对于这样的学徒,陈中湛如获至宝,“现在的年轻人,很多缺乏吃苦和钻研的劲。马继威很主动学习,有我当年的影子。”
经过三四年的磨练,马继威也成长为一名机长。“陈工可严厉了,刚开始时我挨了不少批评。”马继威说,“但陈工人特别好,他毫不保留地教我们,让我们能力提升少走弯路。”
马继威告诉记者,陈中湛经常和学徒们研讨新兴的印刷技术。“如现在较为流行的3D书、点读书、布书等等,虽然是其他车间的业务,但陈工也在学习,还鼓励我们多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巧。”
我们公司的产品销往日本、德国等地,有些客户的要求非常高,我们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制造水平,印刷质量和产品数量不断提升,才能保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0多年的工作让我积累了不少经验,希望新人能够在一两年内消化吸收。我更加希望这些经验只是他们学徒时的起步,希望他们能够不断追逐新的技术,完成新的要求。同时我也会鞭策自己跟上时代,和他们一起提升,把优秀的、高品质的中国印刷品,销售到全球。
——陈中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