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数次“狼来了”之后,诚品书店终于落户苏州。历时7年的亮相,诚品带来的不仅是一个书店,还有一个大型的房地产项目。这个让国内无数文青小资们望断脖子的书店,同样引起广大媒体的兴趣。在开业当天,进店参观的第一批人群,多半脖子上都挂着媒体证,足可见媒体对其的重视程度。
等的是书店,来的却是地产商
与人们在香港和台湾看到的大多数诚品书店不同,诚品苏州项目是一个大型综合体项目,建筑面积超过13万平方米,包括两栋塔楼和一个四层的裙房,南北两个楼是可供出售的住宅物业“诚品居所”,最高零售均价达到了6.5万元一平方米。居所由裙楼连接其中,而1.5万平方米的书店只占了裙楼面积的四分之一,不过这已经是诚品最大的旗舰书店,且诚品首创的24小时营业模式并没有在诚品苏州店出现。
对很多爱书之人来说,诚品苏州店之行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虽然诚品苏州店图书经营面积不小,然而超过56000平方米的“诚品生活”店面中,书店面积刚刚超过四分之一。而在这四分之一的面积里,还有不少文化用品贩售柜台。相对的,诚品苏州店大部分面积被多元业态经营铺位所瓜分,比如餐饮、服饰、生活方式类的品牌等,其比重达到了65%,书业只占到三成。
“高大上”的诚品苏州书店
对此,更多人觉得图书在这次诚品亮相中更多承担的是一种附属品的作用,充当了好看的门面,帮助掩饰了诚品颇具野心的商业扩张。其实早在2015年4月,就有媒体质疑诚品这次大陆亮相纯粹是假借图书名义,干房地产的买卖。欠缺诚意,辜负了读者的期待。
对于这样的指责,诚品书店的创始人吴清友认为,商业和文化不能一刀切。“文化与商业很难简单地分开。”他同时认为书店面临来自各行业的竞争,书店的转型是必然。不过他立下保证,不会让诚品书店变味。“诚品作为一个文化综合体,为的就是让阅读更好的融入日常生活。”
等来了诚品,却可能消费不起
诚品苏州书店一个很大特色就是引入了不少繁体书,15万的图书品种里面,繁体书占了4万种,不过很多新出版的繁体图书并不在其中。在图书定价方面,诚品苏州书店走的不是亲民路线。以张万康的《道济群生录》繁体版为例,诚品的定价是105元,而网络上的售价普遍在75元左右。考虑到目前大陆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与习惯,这类图书定价几乎对其没有任何吸引力。
不过诚品并不依靠图书售卖盈利,当前其图书板块利润只占据整个业务的30%左右。文创产品的多元贩售,才是其生财之道。相比于图书,诚品苏州书店文创产品的定价更加“高冷”。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86元的笔袋,860元的马克杯,千元以上的笔记本。虽然书店的文创用品价格偏高已是业界共识,但诚品所贩售的文创产品定价可以用昂贵来形容。不过从诚品苏州店的定位来说,这个价格并不算离谱。毕竟住得起“诚品居所”的人,消费这些文创产品不算什么难事,当然这要是在他们想消费的情况下。
苏州诚品书店内诚品生活采集特色空间
文化品牌开发的边界在何处
诚品上海和深圳的书店预计在2016年内和2018年开幕,估计模式还是同苏州店类似。对于北京,诚品也展示出了浓厚的兴趣,不过要想在北京黄金地段找到一大块地来复制苏州店模式,并非易事。
而此次诚品与大陆地产商合作也开创了一个先河,书店的文化品牌与资本嫁接,轻资产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对于实现盈利不久的诚品而言,这是一次绝佳的发展机会。然而对于热爱诚品书店的读者而言,这种合作后书店的精神还剩下多少,让其难以判断。
首先从媒体的报道上,可以发现其关注点都集中在诚品的房地产的规模与书店的内部设计装修风格上,提到书的地方寥寥无几。很多读书人并没有看到期待中场景:通过诚品书店落户,实现两岸文化交流。而对于创始人吴清友,媒体似乎更愿意将其定位为图书行业的郭台铭,反复地玩味着其产业策略。对于一家书店开业,最应该报道的地方被选择性忽略,不觉让人觉得有点讽刺。
其次这种合作模式能够延续多久也是问题,诚品与地产商的联姻更直白地来讲就是一个提供“名”,一个提供钱,最后双方获利。高于平均房价的楼盘背后,依托的是诚品一直引以为傲的书店精神。然而人们所认知的书店精神被楼盘售卖商的称号所取代时,品牌价值被不断稀释,这种依托会不会土崩瓦解,也是未知数。
最后,还有消费者对这个项目的接受程度。我们知道楼盘周围建立商场在一定程度上会拉高房价,比如楼盘周边的凯德MALL,沃尔玛超市等,但是这种房价提升应该是在消费者的接受度以内。当前诚品居所的定价要高于同地段的住宅近三成,消费者能否为了这个诚品名声付上这么一大笔钱,所有人都在屏息关注。
当然诚品的这种探索是值得鼓励的,诚品的负责人也表示这次合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完善的过程。我们也衷心希望诚品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取得商业的收益,更能守住自己的书店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