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固然出现下行态势,但经过近几年的调整,已经具备中高速增长的潜力。
证券时报发表经济学家宋清辉文章表示,中国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能之一。近期不少外资大行的经济学家们认为,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可能导致全球经济陷入衰退,从而大肆唱空。显然,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是浑水摸鱼,从中图利。
西方国家对中国经济的担忧和预测年复一年,显然不会突然绝迹,故中国经济露出的波动中企稳的苗头他们也视而不见:中国海关总署2015年9月份公布的该年度上个月的贸易数据显示,外贸出口已有所改善,实际情况比预期为佳。
鼓吹中国经济崩溃论显然言过其实,西方严重夸大了中国结构调整造成经济增长放缓等后遗症的影响。虽然近期数据显示中国外贸出口、固定投资、工业生产等增长减速,但这属于正常的经济波动,主要还是受到外围经济及特殊因素影响所导致,例如天津港化学品爆炸事故和北京70周年“大阅兵”,影响了部分港口运输和工业生产。根据清辉智库的数据统计发现,中国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但仍处合理区间,不会出现“硬着陆”,经济整体基本面仍旧保持平稳态势。
文章称,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至今,中国政府推出了多轮经济刺激性质的政策。不管是“四万亿”还是 “七万亿”,刺激的规模、范围还是频率都超越以往,特别是在刺激经济的过程中,竭力将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控制在7%左右,这可能会给全球金融系统带来了较大的风险,同时也会给中国资本市场带来了不良后果。眼下,中国“国家队”不管如何救股市,都难以提振信心便是7年多来无节制借贷的苦果。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今年中国经济增速为6.8%,这里面既有中国自身经济体制的原因,也有外部环境的原因,例如全球新兴经济体的增长速度都在下滑,像韩国、新加坡、台湾等,这个时候就迫切需要一位“带头大哥”来拯救已经陷入衰退中的全球经济。所以,对全球经济来讲,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非常有必要。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庞大的经济体量完全能够为其他新兴经济体创造巨大的需求。中国政府加快转型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动下,中国经济接下来有望迎来新一轮的中高速增长。2010年,中国经济增速占全球的23%。2014年底,这一数字飙升至38%。未来的几年里,中国很有可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源头。
实际上,相较于其他经济增长较快的国家,中国经济增长固然出现与过往高速增长反差明显的下行态势。但是经过近几年的调整,中国经济已经具备中高速增长的潜力,也有条件实现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
文章指出,中国经济增速比高速增长期已经降低了30%左右,但通过改革创新若能够有效释放发展潜力。中国经济不仅在当前,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仍旧具备保持7%左右增长的潜力。具体理由有如下三点:
第一,中国经济发展后劲充分。简而言之,主要体现在中国拥有全球完备的工业体系和产业配套能力,以及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具体来讲,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在联合国工业大类目录中,拥有所有工业门类(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的领先规模国家。再者,中国还拥有2.6亿农民工需要变为城镇居民,其外还有1亿城市棚户区住户需要重建新的家园,这里面蕴含着的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可想而知。“互联网+”战略已经上升为新的中国国家战略,在新一轮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带动、改造传统产业的革命中,中国经济具备无与伦比的先发优势。
第二,城乡一体化水平的规模效应巨大,民生、环保、水利等城乡改造等方面可以释放庞大规模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另外,随着人口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草根与精英争相并肩参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仅有大学生、农民工,也有企业科研人员、技术和管理骨干,很多大企业也加入其中,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正在中国大地蓬勃兴起。这些综合因素叠加在一起,或将会为创新驱动注入新活力,为提升生产率提供了新的支撑。
第三,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未来有望保持较高增速。随着中国高铁、信息基础设施等战略的有效实施和快速提升,不同区域间要素流动更加便捷,各个区域的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发挥,不同区域之间的发展差异将会显着地缩小,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有望受益于区域内和区域间充分流动,这为继续释放增长潜力夯实了基础。此外,大数据、云计算、机器人等新兴行业发展速度较快,并且它们与传统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趋势明显,未来产业升级空间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