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文印室初显身手
1993年12月,合肥市人大机关准备创办文印室,有人知道黄家秀懂印刷技术,就动员她从杂志社过来。市人大机关文印室是白手起家,黄家秀到岗前,他们已经采购了胶印机、切纸机、单头装订机。上级领导对黄家秀说:“这次开人代会我们自己印刷,还有一个月时间,你赶紧准备吧。”
黄家秀骑着自行车去买回了洗版液、配件,可是她当年在省新华印刷厂学的是铅字圆盘印刷,不会用胶印机。黄家秀到处向人打听,得知附近有个郑师傅会胶印,就请来教自己。
黄家秀跟着郑师傅学了一天,从制版到胶印、装订的过程全部熟悉了。刚开始电脑排版有时还排不好,黄家秀学过铅印会拼版,中间空隙大了,就切下来拼接,新老方法结合起来用。她和郑师傅、待业青年张成,3个人就把1994年初的人代会材料承印下来了,用了60多令纸约1吨半的重量。时至今日,回想起当年的紧迫状况,黄家秀一直感慨自己胆子太大了。
2个月后,黄家秀被任命为市人大机关文印室副主任。1994年,市人大机关文印室刚成立一年,产值就达到15万元。
在保证市人大机关印刷任务的同时,黄家秀还带领文印室走向市场,承接了一些部委办局和区里的材料印刷。他们派人上门接单,拿回来排好样稿后,再派人送回去校对修改,往往一个单位的材料要往返多次才能定稿印刷。遇到急件印刷,他们24小时不睡觉都保证按时按量完成,赢得了客户的赞誉。到2006年时,市人大机关文印室产值创纪录地达到125万元。
“事改企”文印室走向市场
正当市人大机关文印室的业务红红火火开展的时候,一纸改制的红头文件发下来了,要求市委、市政府、市人大的三家机关文印室合并,由事业改为企业。
普通员工想不通,在电脑室工作的陈德莹找到黄家秀的办公室,说大家原来干得好好的,效益好福利也好,改制以后三家合并会不会收入下降,胶印工张成也说这样改制三家放在一起怎么干呢。
黄家秀把企业改制政策、改制方案等原原本本地交给员工进行讨论,指出改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合并三家印刷单位重组成立市直机关印务有限公司,可以降低成本、减少重复投入、形成集团效应,面对更广阔的市场。合肥市直机关印务改制工作终于迈开了前进的步伐,黄家秀担任了改制后公司分管生产的副总经理。
2007年的夏天,合肥市档案局有一个几万元的档案盒印制招标项目。黄家秀他们第一次参加招标,投标后招标办的人说:“标书上面写得清清楚楚,要带来做好的档案盒样品,你们没有样品就是废标,连这个都不懂吗?”
大约过了一个月,合肥市社保局和房产局两家同时招标印刷业务。黄家秀他们就请专业人士来讲解如何做标书,从投标前的头一天晚上开始,她和总经理江鑫忙到第二天凌晨两三点钟,一直为投标的费率问题纠结,最终抱着去学习的态度试试,封标时定为66%。这次竞标终于成功了,合肥市社保局和房产局的印刷业务都接了下来,改制后的产值突破了改制前三家总和的245万元。
小机器创造出大产值
黄家秀以后越做越有信心,陆续参加的竞标都非常成功,2009年中标成为“合肥市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实行定点印刷”的4家定点印刷单位之一、包河区和经开区定点印刷单位,又成功中标高铁南站,包河区教体局小学和初中期中、期末试卷,一六八初中部和高中部所有科目校本作业等大额印刷项目。
承担大型会议和活动的印刷任务时,黄家秀始终以身作则带领员工日日夜夜奋战在车间生产第一线。她经常说:“我没有什么特殊的身份,任何时候都是一线员工,忙的时候顶上去干,多一个劳动力,就可以减轻企业成本。”
合肥市直机关工会主席王昌福认为:“干练、豁达、好胜,事业心重、大局观强,是黄家秀做人做事的风格,她总是把企业的生存发展放在第一位。”2010年,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在合肥召开,几万份参赛证、工作证、采访证、通行证等挂牌要印制,组委会半夜1点多钟才定稿,黄家秀与员工在生产车间忙碌到早上7点多钟,终于顺利交货。
2012年9月,黄家秀担任了董事长,申报全国中小企业示范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各类汇报材料、宣传材料,这些时间紧、责任大的“硬骨头”,黄家秀都带领员工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只有把工作干好,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黄家秀心中这个朴素的想法,激励着她带领57名员工用小机器做出1328万元的大产值,书写了自己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