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到10日,2015年江苏地区古籍大型文献交流研讨会暨江苏省文献资源建设业务交流会在东南大学图书馆举办,来自江苏50余家市级馆和中等以上层次高校馆的70余位代表、15家出版商和机构代表出席并发言。社馆代表分别就各自的出版动态和各馆的馆藏重点进行了沟通。这次馆社店交流,也让我们为看清当下的古籍出版热提供一些依据。
三方一碰头,这事儿成了
他们要办一场接地气的民间馆社店交流活动。
4月9日,南京的初春并不温暖,但东南大学图书馆采编部主任邵理家,以充满热情的主持,激发在场的出版人和图书馆人进行交流和观点争锋,畅所欲言、氛围热络。
最初,建有南京当地图书馆采编QQ群的邵理家只想办个图书馆采编交流会。恰好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市场企划部主任查明昊和凤凰书城的黄磊,希望与江苏图书馆采访馆员就古籍文献资源建设工作进行馆店社三方交流,一碰头,这事儿成了。
受邀参会的图书馆人来得很整齐,几乎是各馆的采编部主任或采编主力,东道主东南大学图书馆副馆长李爱国作了致辞。但也有参展商嫌论坛规格不够高,没几位馆长参加;相反,多家出版社社长到会,很是重视。但邵理家说,他们就是要办一场接地气的民间馆社店交流活动,以草根之力,润滑馆社关系,并促进图书馆人的采访交流和提升。
出版社追着图书馆跑,图书馆追着读者跑,纸质资源建设这些年来在图书馆的地位,随读者的抛弃而逐年降低,尤其高校馆,纸本图书的利用率大幅下降,期刊阅览室成了自修室,许多馆长开始发愁起了借阅率和到馆率。随着纸质资源的使用率不断降低,中文纸质采访经费也在逐年降低,利用率更高的电子资源经费则逐年增长。虽说资源建设是图书馆建设和服务的基础,但近年来,馆长们更注重图书馆的创新服务,比如不仅增加电子资源经费,实力雄厚的还要上资源发现系统,对一些自助借还设备、读报系统、触摸服务、移动阅读、RFID等热衷度,大幅上升。
古籍社社长为古籍出版热打问号
一方面古籍在图书馆得到青睐,另一方面古籍社社长们却不同程度地对古籍出版热提出看法。
不过,伴随公共图书馆经费的增加和图书馆对精品馆藏的偏爱,这两年古籍出版在图书馆倒很是风光,不少古籍社的大型文献销售码洋呈两位数增长,有的甚至在当年秋天就能完成一年的销售额。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记者采访了到会的多位古籍社社长,他们却在不同程度上对当下的古籍出版热打了问号、泼了冷水。首先,他们认为,古籍出版从来就不是一个热闹的行业。广陵书社副社长孙叶锋说,仅就市场体量而言,古籍社在国内出版业界几乎微乎其微。目前的古籍出版业,远达不到繁荣的程度。特别是近些年来,在有政府财力支撑的馆配市场,全国各地此起彼伏地办馆配会,众人趋之若骛,出版社发行人员疲于奔命,这本不是一个常态的市场模式。其次,市场浮躁同时带来的是人才的缺乏和古籍出版的良莠不齐。凤凰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姜小青提出,古籍出版热闹是件好事,但不少完全从经济利益出发,这就难免出现质量问题。真正潜心于中国传统典籍,需要很大的献身精神。在这样的喧嚣中,人才是个大问题,因为古籍整理和出版是有门槛的。上海书画出版社社长王立翔预测,由于专业人才缺乏,因此若干年内,艺术文献的整理出版将会出现良莠不齐的局面,前景并不乐观。再次,古籍社虽说这几年增量平稳,仍急需在大众市场寻求突破。上海古籍出版社副社长王淳持有此观点,这也是对当前不少古籍出版物印数下降,定价上升的应对之策。此外,古籍社的增量常有赖于新品的不断推出,这就需要出版社在传统的古籍整理以外,注重集成性文献的策划出版。
古籍数字化,改的不只是产品形态
不少出版社已介入古籍数字化,并初见成果;同时,对组织结构进行再造。
虽说古籍社对古籍数字化有不同的看法,但如中华书局、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等资源丰富的出版社已经开始介入古籍数字化,并初见成果。在此次交流会上,各社除了就馆藏新书做了推荐,还有几大数据库同时在会上发布。如黄山书社发布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资料数据库》;中华书局在继续推荐《中华经典古籍库》的同时,宣布该社第二个数据库产品《中华基本史籍知识库》将在今年9月发布;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则推出了《中华再造善本数据库》等五大数据库。
产品的推广依赖于营销团队的建设甚至组织结构的再造,在这方面,中华书局的改革力度更大。他们在决定进军馆配市场后,组建了大客户服务部,依赖团队合力,迅速在市场上取得突破。2013年文献影印中心的成立,重塑中华书局古籍影印类图书的领先地位,以大型文献和专题文献为重点,进行历史文献影印类图书的开发和宣传推广。在古籍数字化方向上,他们正在对古籍资源部进行改组,拟在今年初夏成立独立公司运营。目前,这一项目正作为募投项目进行考证。记者获悉,他们将与其他出版社共同建立合资公司,新公司名称中将有“联合”字样,以凸显出版社之间的资源合作;此外,他们还邀请全国有古籍资源的出版社在版权方面进行合作,目前不少已进入书目筛选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