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凹印软包装产品普遍采用150线/英寸以上的加网线数,而柔印软包装产品多采用100~120线/英寸的加网线数。如果将一个软包装产品的印刷方式由凹印转为柔印,色块、线条、文字、图形等信息的印刷效果基本可以做到相差无几,但是在网目调图像、渐变到绝网等方面,柔印则需要做一些特殊处理,才能达到与凹印相似的效果,以满足客户的要求。
印前设计注意事项
1.拼版文件的尺寸变形处理
“凹转柔”的PE膜软包装活件无须担心套准问题,只要根据活件的尺寸及在印版滚筒周向上的均分要求,确定合适的拼版方式和匹配的印版滚筒尺寸,并做好拼版文件周向和轴向的拉伸变形处理(通常周向尺寸拉长0.5%~2%,轴向尺寸缩小0.3%~1.2%)即可。
2.小文字、细线条和条形码的处理
“凹转柔”的软包装产品,在小文字、细线条和条形码的处理方面要特别注意。一般情况下,凹印软包装的小阳字要加粗0.01mm,个别小阴字要做笔画收细处理,条形码则要收细0.02~0.03mm。如果转成柔印工艺,处理方法则与凹印相反,以防细阳线和小阳字笔画扩张变粗、细阴线和小阴字糊并。
为保证条形码的识读等级,可以通过将不同颜色、收细程度和比例的条形码,结合不同线数的网纹辊进行测试,来确定柔印工艺条件下的最佳处理数据。以下数据供参考:条形码的缩放比例以90%~110%为佳,左右安全空距为左4mm、右3mm,收细0.07~0.1mm,适合采用500~800线/英寸的网纹辊印刷,颜色以黑、深蓝为主。细线条方面,如果采用1016线/英寸的网纹辊(BCM值为2.0)印刷,可以得到宽度为0.018mm的阳线和0.053mm的阴线,但这已经接近极限值。
3.陷印和套准
卫星式柔印机的套准精度较高,“凹转柔”的软包装产品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通常柔印软包装产品的陷印值为0.1~0.3mm,具体数值要根据产品情况而定。比如,可以结合版面图文的分布规律、拼版情况来决定陷印值的大小。
需要说明的是,周向套准是考虑的重点,轴向多拼的产品如果能在版面上错位排布,则有利于套准,能够缓解条杠问题。
4.实地和网点渐变的处理
凹印无网点增大的忧虑,而柔印必须要面对网点增大问题,所以当实地和网点渐变出现在同一个版面上时,必须要特别注意。下面以单色网点渐变为例,对凹印和柔印工艺进行对比分析。
凹印工艺:采用150线/英寸的印版,最小网点1%,可以将实地与网点渐变同版印刷,通过控制印版网穴深度(35~50μm)来达到所需的实地密度,且从实地渐变到绝网的效果也有保证,可以实现稳定量产。
柔印工艺:采用CDI制版,印版加网线数为150线/英寸,最小网点1%。印品的实地密度主要由网纹辊的储墨量(BCM值)决定,贴版胶带、版材和油墨对实地密度也有一定影响。在网点渐变方面,柔印要面对网点增大问题,最小网点1%增大后达到5%~8%,如果直接跳到0,视觉上会产生断口。同时,能与高加网线数、小网点印版匹配的网纹辊的线数必定高,而其储墨量势必降低,印品上渐变图案中的实地密度也将受到限制。因此,目前软包装柔印生产中一般不会采用150线/英寸的加网线数和1%的最小网点。
上面是单色柔印和凹印渐变到绝网的对比分析,在柔印多色叠印的渐变到绝网的印刷中同样存在这一问题。可以说,柔印软包装目前的软肋就是“渐变到绝网、网点增大控制、采用低加网线数印版”。笔者对柔印卫生包装袋产品做过测试,分别采用120线/英寸和150线/英寸的印版印刷,最小网点3%,配合使用1016线/英寸的网纹辊,将柔印样张与175线/英寸的凹印样张进行对比,150线/英寸柔印样张的整体效果很接近凹印样张,但缺陷是CMYK四色的上墨量受限,印刷图像整体偏浅。
软包装柔印企业要想改善上述状况,除了要在分色时根据产品具体情况灵活处理(例如,专色参与图像叠印、浅网铺满版面、小网点与准实地合并+多色叠印)之外,还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在工艺条件允许的条件下,争取采用120~150线/英寸的印版;至少配置4根1000线/英寸以上的网纹辊,且储墨量越大越好;应用高清柔印(HD Flexo)技术(笔者初步测试认为效果不错,能否用好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验证)。另外,柔印目前所用的溶剂型四色原墨的色浓度高于凹印油墨,如能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大幅提高色浓度并能稳定叠印,专门用于精细产品的网目调图像印刷,也会对柔印软包装技术的提升起到推动作用。
制版注意事项
CDI制版工艺在国内柔印软包装领域已经应用了10年,工艺成熟,制版质量稳定。柔印软包装需要使用厚度在1.7mm以下的薄版,目前1.14mm厚的激光版是业内的首选,可以制得175线/英寸、1%最小网点的印版,但目前很少有软包装企业敢用,主要原因是各项硬件配套不足,实际印刷效果与过程控制难以保证。
对印版的常规要求是版面平整、无残留溶剂、黏度和浮雕高度适中、曝光充分、网点锐利稳固。另外,印版的耐印率也值得关注,未来几年柔印将采用高加网线数印版和加网新技术,对印版的使用寿命会提出更高要求,建议版材供应商可以考虑从国外引进更薄的版材做一些前期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