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出版数字化:表现尚优异 潜力待挖掘
——以辽宁省图书(音像、电子)出版业数字化转型为例
辽宁传统图书(音像、电子)出版单位的数字化转型起步较早,从评估结果来看,13家出版单位表现良好。它们充分挖掘传统出版资源的潜力,推出的项目(产品)基本覆盖了当今数字出版的各种类型,也符合数字化发展趋势和多元传播规律,但在质量和水平方面尚有待提升。在市场表现方面,少数出版单位获得了不菲的收入,但是并不稳定,大多数出版单位还处于探索阶段,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相关出版单位推进数字化转型工作的积极性。
告别单向思维 走向开放共享
摘要:科学对待数字出版,树立互联网思维,以开放、平等、协作、共享的精神为指导,以用户需求的中心,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对传统出版资源、组织和流程等方面的改造升级。
思维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基础,因此,在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过程中,从业者首先要树立互联网思维,告别传统出版的单向思维,以一种开放、平等、协作和共享的姿态迎接出版业的升级。互联网思维的重要特点就是以市场为核心,强调用户意识、传播意识和反馈意识,注重用户个人体验,始终以促进平等交流、互动传播,满足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为己任。因此,传统图书(音像、电子)出版机构必须对存量资源进行符合新的时代和媒介技术要求的数字化改造。事实上,这也正是作为样本的13家出版单位正在积极推进的基础性工作,即进一步消化存量资源,将有价值的出版内容进行整理、分类、组织,重新编辑、校对,完善版权,制作标签,完成元数据的存储加工,与不同性质的载体、传播渠道、终端,或者传播方式进行无缝对接,打造特色鲜明的资源数据库,为实现资源的全新开发和利用奠定坚实的基础。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目前已经建立了3个独立的数据库子系统:建筑设计在线数据库、家居装饰设计在线数据库、汽车维修技术支持系统在线数据库。系统在对已有专业内容资源充分碎片化的基础上,以专业为区隔,以动态海量信息为支撑,以数据库为出版形式,以在线阅读为媒体表现形式,以多层次快速检索为特征功能,在3个独立的网站发布。它的亮点在于,这是一种不同于将纸介质图书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树立互联网思维的同时不能步入一个误区,把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对立起来,甚至认为数字出版是纸质出版的杀手。其实,后者的墨香介质、严谨的内容、对视力的保护以及特殊的阅读体验都不是数字出版可以取代的。但数字出版的确为多样化的阅读体验提供了可能的途径,让传统图书产品如虎添翼。传统出版好比初始原料库,互联网时代的编辑好比高明的厨师,他们借助互联网提供的技术手段,赋予同样的原料以更多色彩、口味和形式,努力创造更好的口感,形成可供群体多元选择的食品,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当然,要使这个生产过程更流畅、更规范和更加富有效率,还要打通组织、流程等各个环节。但只要树立了科学的互联网思维,这些并不是无法逾越的障碍。
跳出出版小天地 拥抱更多小伙伴
摘要:以“开放合作”的互联网理念为基石,以国家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政策为杠杆,撬动体制和机制方面的创新,为传统出版的数字化转型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动力源。
在本次评估的答辩环节,专家组曾就制约传统图书(音像、电子)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的主要因素向相关单位征求意见,参与评估的单位不约而同地提出了体制、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换一种思路,不能仅仅局限于自己的小天地进行设计和布局,而是要有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开放胸襟。传统出版的数字化转型说穿了也是一个资源整合的问题。传统出版单位拥有内容、政策、团队、地域和平台的优势,只要对这些资源善加利用,就能与更多商业伙伴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公司展开合作,取长补短,突破机制、技术、资金和专业人才等方面的瓶颈。事实上,传统出版单位与京东商城、当当网、亚马逊、中国移动阅读基地以及苹果商城等伙伴的合作,也正是利用新媒体开展出版业务的一个主流。
在开放合作方面,就辽宁省的情况看,不同出版单位选择了不同策略。辽宁美术出版社走的是与高校合作的路子。该社与鲁迅美术学院、大连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和东南大学等高校联合,组建了341人的专业团队,对自身优质资源进行开发,推出了以“大耳娃”系列为标志的市场反响强烈的数字化产品。大连东软电子出版社则依托老东家东软集团解决技术和专业人才问题。东软是中国最大的IT解决方案与服务供应商,拥有24年IT行业发展历史,是全球IT服务百强企业、中国首家上市软件公司。依托东软集团的技术优势,大连东软电子出版社彻底扭转了数字化转型中技术服务商占主导的地位,争取了最大的主动权,开发了公开课数字出版平台、立体化教育资源出版发布平台和实训案例库出版发布平台,成为本次数字化转型评估中技术实力最为雄厚的单位之一。沈阳出版社则坚持以自主研发为主,向先进的数字出版公司学习,复制先进的产品创新和管理理念、人才激励机制以及融资模式,组建了自己的年轻化数字出版团队。该团队的主要成果之一就是与沈阳故宫合作,通过景区数字化大屏终端、移动手机APP和出入库数据整理系统三大平台,实现了数字化的导览、展览和宣传,在提升游客自助旅游品质的同时,也为沈阳故宫文物资源的保护管理提供了有效保障。
当然,合作是一种共赢,而非依赖,传统出版单位在通过合作引进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的同时,要努力培植自己的互联网基因,实现生命的涅槃,完成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体制创新,即建立适应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的包括管理、激励、融资等各个层面的新模式,以解决资金、人才、技术等各项制约数字出版发展的瓶颈问题,实现从单一的纸质出版或电子出版向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有机融合的华丽转身。
利用多媒体手段 转型资源服务商
摘要:在加快数字化资源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提供的多样化技术手段和工具,如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微博、微信等,创新产品形态和服务方式,实现传统出版商向知识资源服务商的转变。
就项目(产品)形态而言,进入复审阶段的13家图书(音像、电子)出版单位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呈现多样化的态势。除了常见的平台式宣传性网站和经营性网站,还包括电子书(阅读器)、电子杂志、移动互联网应用终端、商用数据库等。各个出版单位都根据自身资源优势推出了一批标志性产品。如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的“好家长”立体出版系列,大连出版社的“幻想屋”儿童文学数字出版工程,辽宁人民出版社的残疾人在线阅读和培训平台,等等。但就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的深度和广度而言,还有待加强。其主要表现之一是很多互联网时代的新技术手段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比如在手机端和社交媒体方面,图书(音像、电子)出版单位的表现就远远不如传统报刊出版单位。而与此相对应的是,截至2014年12月底,中国智能手机用户已经达到8.3亿,手机阅读的潮流正汹涌而来,转型过程中的出版单位如果不重视这块高速增长的市场,必将导致读者的大量流失。此外,在数据库的开发和利用、精准定位市场和读者方面,各出版单位也存在巨大的探索和创新空间。当然,仅就产品形态而言,线上阅读是目前传统图书(音像、电子)出版单位采用最多的一种数字化手段,但这种阅读还不够立体化。换言之,它不应该仅仅是文字的、图片的,还需要音频、视频以及其他呈现手段的支持,并能够和读者形成互动。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传统图书(音像、电子)出版单位必须面对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自身角色的转变。数字出版不仅仅是一场技术的或者流程的变革,更是一场思想革命,它让出版单位的性质发生深刻的改变,即由知识的采集者、传播者变身为资源知识的服务商。出版单位应充分整合自身优势的知识资源,在数字化时代大展宏图。
就2015年的市场趋势而言,投身在线教育,尤其是K12数字教育,对出版单位来说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选择。2014年被称为中国在线教育元年,2015年的在线教育将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互联网巨头如百度、淘宝、腾讯、网易纷纷进军在线教育,就是一个明确的信号。但是,这些互联网公司的在线教育机构虽然拥有海量的资源,但它们也存在一个巨大的软肋:这种资源缺乏科学归纳和整合,是良莠不齐的,而且也不是精准的,因而缺乏针对性。相反,传统出版单位则可利用内容(教材编写者)、渠道(与政府部门的良好关系)等方面的优势,为本地教育的转型服务。重要之处在于,在这个过程中,传统出版单位要另辟蹊径,在产品形式上勇于创新,借助APP、微课堂、MOOC、O2O等数字教育模式开拓新的市场。江苏凤凰出版集团打造的凤凰云校园是一个可供借鉴的范例,目前,他们已经完成500多种数字化教材的开发,年销售数量达到2000万份。其自主开发的凤凰优客、凤凰智慧课堂教学系统在江苏近300所中小学、5000个班级试点使用,这也是区域化数字出版优势的一个例证。一个外来的哪怕是互联网巨头,也是很难与其进行竞争的。在辽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致力打造的“教材立体化工程”,通过视频案例、电子课堂、专业资源、题库和教师手册等在内的数字化内容,开发投入使用网络版教学资源达1500多种,网站注册会员数量达7万余人,平均每天的教学资源下载量达到1800多次。虽然其规模尚无法与国内成功的在线教育项目相比,但在大学在线教育服务的提供方面正在进行有益的探索,也是由内容出版商向资源服务商转型的一个积极尝试。
融合实现一体化 两个问题需解决
摘要: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是互相促进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两者应通过融合实现一体化,有效整合各种媒介资源和生产要素,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和人才队伍的共享共通,从而焕发强大的生命力。不过在实施数字化转型和升级战略过程中,由于传统图书(音像、电子)出版单位自身的特殊性,还要特别注意解决好两个问题。
首先要解决的是版权问题。相关出版单位要以前瞻性的开阔视野,最大限度地凝聚优质作者资源,摆脱对于纸质图书的依赖,实现对电子版权、无线版权、游戏版权、影视版权等的全面覆盖,提高数字版权的集中度,做到一种资源多种方式利用,将内容资源的价值发挥到极致,实现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无缝对接。
其次是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付费模式。出版单位应创新思维和手段,尤其是有效利用强大的数据库工具,精准地定位读者需要和消费习惯,用更精准、更高质量的服务创造付费机会。在互联网时代免费思维的惯性中,当读者愿意为个性化的产品支付费用时,传统出版的数字化转型也就向成熟的商业模式迈出了实质性一步。
■本期关注
从2014年6月到12月,辽宁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组织专家,历时7个月的时间,对全省图书(音像、电子)出版单位和报刊出版单位的数字化转型工作进行了评估,并对13家图书(音像、电子)出版单位的转型现状进行分析。辽宁省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也许不能代表全国,但作为一个区域性融合、发展的标本,它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视角。
13家出版单位分别是:
沈阳出版社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大连出版社
辽宁美术出版社
大连东软电子出版社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辽宁教育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春风文艺出版社
辽海出版社
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链接
本次数字化转型评估工作共有13家单位的申报材料符合条件,获得评估复审资格。本文相关数据就是以进入复审的13家图书(音像、电子)出版单位为样本统计得出的,基本代表了辽宁省传统图书(音像、电子)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工作的总体水平。
战略组织
战略规划方面,13家出版单位100%制定了结合自身特点的具有针对性的数字出版战略规划。组织架构方面,100%成立了专职的数字出版部门。管控模式方面,数字化转型业务采用全面预算管理方式的比例为38.46%,采用目标责任制管理方式的比例为53.85%,采用动态绩效跟踪评估预警管理方式的比例为7.69%。
资源实力
人力资源方面,13家出版单位数字化团队规模在10人以下的占比38.46%,10~20人的占比46.15%,20人以上的占比15.39%。技术资源方面,核心技术由内部自主研发团队独立开发的占23.08%,由外部技术团队购进的占15.38%,与外部技术供应商合作研发的占61.54%。资金方面,最近3年来,在数字出版业务方面综合投入达1万元~100万元的占比23.08%,综合投入达101万元~500万元的占比7.69%,综合投入达501万元~1000万元的占比38.46%,综合投入达1000万元以上的占比30.77%。
产品形态
项目(产品)形态比较多样。其中,以电子书及阅读器呈现的占比76.92%,以光盘与多媒体呈现的占比53.85%,在线阅读与按需出版占比46.15%。特别值得注意的是,100%的出版单位都在积极开发和利用手机与移动终端。
市场表现
13家单位的数字化转型产品(项目)自启动以来,累计形成收入在100万元以下的占比53.85%,累计形成收入在101万元~500万元的占比30.77%,累计形成收入在501万元~1000万元的占比7.69%,累计形成收入达1000万元以上的占比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