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至1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下简称“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提出了2015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阐述了明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并对明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作出了具体部署。会议首次系统阐述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具体内涵,提出了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就是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会议还强调了明年稳定经济增长和培育新增长点的重要性,同时要继续转方式调结构,加快推进改革开放。
一、会议的主要内容
会议着眼于当前形势和未来走势,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新常态做了科学阐述和辩证分析,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即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
会议对如何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重要战略部署,要求从观念、认识、方法和工作上从容应对,要坚持发展、主动作为,做到八个“更加注重”,即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更加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更加注重引导社会预期,更加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
会议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五项主要任务:一是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二是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三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四是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五是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此外,会议还要求加快推进改革开放,既要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又要积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二、会议亮点及新变化
(一)新常态下平衡稳增长和调结构是关键
此次会议对经济形势判断的一个亮点是首次系统阐述新常态的具体内涵,即当前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总结起来就是“九个变化、四个转向”——“九个变化”是指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的变化,“四个转向”是指增长速度、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经济发展动力的转向。当前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未来需要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自觉、主动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与今年相比,明年“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依然没变,但有三方面值得关注:
一是提高了对稳增长的关注。会议提出明年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保持经济稳定增长”,这其实是对结构调整政策的反思,未来经济发展并不是一味追求调结构。我们也可以看到,2014年三季度以来,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政府已经采取了降息、加快基建投资等措施稳定经济。未来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是转方式调结构,但也强调了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保持合理的经济运行区间,这也意味着2015年经济增长目标不会低于7%。
二是更加强调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性。会议明确指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这意味着经济发展将更加追求质量和效益,在风险可控和就业压力不大的情况下,政府将加大改革力度,力求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对于经济下行仍有一定的容忍度。
三是突出强调创新。“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的新提法也是此次会议的一个亮点,这其实就是要通过创新挖掘经济增长新动力。当前我国生产要素条件发生变化,以往依靠劳动力成本低和传统投资驱动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未来要加强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鼓励企业创新,减少政府干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企业创新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促进“三驾马车”均衡拉动增长
消费方面,会议认为,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因此要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释放消费潜力。
投资方面,会议认为,现在传统产业投资已经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因此要善于把握投资方向,创新投融资方式,消除投资障碍。
外需方面,会议认为,现在全球总需求不振,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因此要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完善扩大出口和增加进口政策,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巩固出口市场份额。
(三)2015年宏观经济政策基调
1.财政政策:积极有力,优化结构
会议指出,2015年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同时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有力度。财政政策要有力度是一个新的提法,积极财政政策本身就意味着赤字会有所增加,再加之要“有力度”,为2015年财政政策提供了较大的操作空间。总体看,“有力度”的积极财政政策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在经济新常态下,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民生等刚性支出不减,财政收支矛盾将进一步加剧。政府将继续压缩一般性支出,将更多资金用于支持三农、社保、小微企业、科技创新、教育文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消费增长以及调整优化结构。
二是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政府将进一步落实支持小微企业等税收优惠政策,并根据形势发展需要适时研究出台继续支持的政策。同时,2015年“营改增”的全面实现,将降低第三产业税负、促进服务业发展,助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此外,消费税、资源税、房地产税、环境保护税和个人所得税等税制改革也将在2015年积极推进。
三是创新投融资机制。政府将积极推广运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向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开放更多重要领域,更大程度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潜力。近期,相关部委发布了PPP的操作指南,同时公布了首批PPP示范项目。PPP模式的推广运用将有助于构建规范合理的地方政府投融资模式,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建设,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2.货币政策:总体稳健,松紧适度
对于货币政策,会议提出,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紧适度。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货币政策有两个重要的关注点:
一是总体基调是政策稳健。当前我国仍然面临货币存量大、杠杆率高、负债率高等问题,同时,实体经济又需要保持相对宽松的流动性来降低融资成本。因此,明年货币政策仍然需要保持稳健基调,为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变化调节好流动性水平,保持市场稳定。
二是政策实施更加主动灵活。会议提出,“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紧适度”,这与2013年会议提出的“保持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相比而言,更加突出了政策的主动性和灵活性,预示着货币政策弹性可能进一步增大。松紧适度的货币政策节奏可能会有所起伏,更加注重增强预调微调,而不是大规模向市场注入流动性。
三、值得关注的重大经济问题
(一)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会议指出,现在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未来要“逐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撑作用,着力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由此可见,我国产业结构面临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双重任务。
近年来,在政府加大化解产能过剩政策的作用下,传统产业中产能过剩行业持续调整,相关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大幅降低,淘汰落后产能目标如期完成,但是,当前多数产业仍处于被动再库存阶段,过剩产能仍在集聚。会议提出,“全面化解产能过剩”,明年去产能力度仍会加大,一方面加快企业兼并重组,提高生产集中度,另一方面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是未来产业发展的亮点。近几年,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国家已经制定和出台了详尽的发展规划和指导意见,在政策扶持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初步夯实了发展基础,开始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望继续保持20%左右的年均增长,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领和拉动力量。同时,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甚至开始超过第二产业。2014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9.1%,比第二产业高3.4个百分点,表明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提高,不仅在创造就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稳定增长中正在发挥基础性作用。未来生产性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物流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有望保持20%甚至更快的增长。
(二)健全金融风险化解机制
会议指出,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必须标本兼治、对症下药,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2013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将防控债务风险列为经济发展一大任务,今年再次提出要防控债务风险,可见债务风险在未来一个时期仍不容忽视。
我国债务规模近几年扩张较快,债务风险有所上升,截至2013年6月底的10.9万亿元地方政府性债务中,有2.4万亿元今年到期,占21.9%,今后三年约4万亿元到期,占比超过36%,即使不考虑新增债务,偿债压力也不小。同时,为防止经济进一步下行,各地相继放松了房地产限购政策,银行也在酝酿放松住房贷款,不排除提高居民贷款积极性继而提高债务水平的可能。另外,一些信托刚性兑付被打破的案例相继出现,部分地区金融风险暴露等,都意味着债务风险不容忽视。
防止负债率持续走高和风险积累,关键是通过改革促进实体经济更加均衡发展,提高偿债能力的同时,丰富融资渠道,适度降低债务融资的需求。未来应进一步简政放权,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加强市场监管、完善法制建设。发挥财政资金对社会资金的引导作用,增强调控政策的针对性和杠杆效应,防止大剂量宽松政策推高债务水平。探索建立企业甚至政府层面的债务违约退出机制,完善政府预算体系,推进预决算公开,硬化债务约束。与此同时,加快发展股票等直接融资,优化企业融资结构,降低企业负债率。
(三)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
会议明确提出,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预计明年“一带一路”建设有望取得实质性进展,京津冀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的建设细则陆续出台,各省份在区域协调发展上的合作将取得突破。
“一带一路”是我国西部继续开发开放、东部转型“走出去”的现实需要,是我国沿边、内陆持续开放的新战略。秉承“丝绸之路”的传统文化内涵,我国与沿线有关国家将在多领域合作,尤其在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以及贸易投资等领域进一步便利化,必将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2014年8月12日,国务院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张高丽副总理担任组长,涉及通关、税收、产权交易、环保、交通等领域的合作方案或机制也已经出台,这些举措标志着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已经进入实质的规划和操作阶段。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必将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崛起,成为我国又一个区域经济增长极。
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长江是货运量位居全球内河第一的黄金水道,长江通道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最重要的东西轴线,在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谋划中国经济新棋局做出的既利当前又惠长远的重大战略决策。
(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针对对外开放的新特点,会议指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必须处理好“四个平衡”,即内需和外需平衡、进口和出口平衡、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平衡、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其中,第二和第三个平衡是实现第四个平衡的重要基础。
第一个平衡涉及需求结构,这要求协调拓展内外需,促进“三驾马车”更均衡地拉动增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
第二个平衡涉及货物和服务贸易,这要求完善扩大出口和增加进口政策,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巩固出口市场份额。
第三个平衡涉及资本项下的直接投资,这要求一方面高水平引进来,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服务业市场准入,进一步开放制造业,推广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经验,稳定外商投资规模和速度,提高引进外资质量。另一方面要大规模走出去,努力提高对外投资效率和质量,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优势产业走出去,开展先进技术合作,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对外自贸区成为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战略支点。在战略方向上,我国更加重视共建亚洲发展和命运共同体,将“一带一路”作为推动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实现海陆两大方向开放。在合作内容上,我国正在努力打造全方位互联互通格局,以经济走廊为依托,以交通基础设施为突破,优先部署同邻国的铁路、公路项目。前期多国共同出资的亚投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中国出资400亿美元成立的丝路基金,将打破“一带一路”和亚洲互联互通的资金瓶颈,这是新兴经济体成功主导国际金融规则的重要尝试,也是发展中国家实现战略布局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