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传统纸质图书出版正面临困局,数字出版却方兴未艾,正在挤压着传统出版,业务量和增长率实现了成倍式飙升。 2013年有几件事值得关注:百度以19亿美元收购91无线,成为国内最大的无线阅读供应商;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杭州)正在成为手机阅读的航母,用户达6亿人,2012年收入达25亿人民币;中文在线和磨铁中文网等,既抢好作品又抢数字出版人才,把数字出版定为主要利润增长点;当当网推出部分免费电子书下载服务,引发出版大佬的一片抵制;以江南为代表和以唐家三少为代表的两类作家,分别摘得2013年《华西都市报》推出的第八届作家富豪榜和网络作家富豪榜头名。
数字出版形势的确非常好,也代表了未来发展的某种趋势,所以许多传统出版机构纷纷转型或者设立新部门来从事这块业务。几家较早从事数字出版的公司的业绩表明,无论是业务量的激增,还是利润率的占比,数字出版无疑是最赚钱的。市场也看到这一点,有如一夜春风来,一下子冒出这么多从事数字出版的代理商,纷纷在市场抢作者和作品。笔者早几年就注意到这一现象,当时大家都在手机上看电子书时,我就觉得手机出版未来商机很大,于是很早就买了智能手机在尝试。加上这几年传统出版市场形势不乐观,一年不如一年,销量在慢慢变少,回款期越变越长、回款越来越少,我们就在思考:如何作出改变,并且走在他人之前?
通过这几年的出版实践和做数字出版的体会,我们在数字出版上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成绩不俗,其中的一些方法和经验,分享如下。
作全版权开发,数字出版要优先考虑。在作选题开发时,我们当然要先考察市场需求,注重作品内容本身的价值,挖掘卖点。这是前提和载体,有了较好的作品,并且适合开发数字版权,我们就要把延伸产品做足做透。说实话,传统出版已经相当难做了,市场同质化非常严重,跟风成片,一本畅销书出来,大家就一窝蜂往这类选题上做。市场永远是大的吃小的,快的吃慢的,不能做第一第二个吃螃蟹的人,就可能要亏进去。
现在市场书赚不到钱,我们提前就在数字出版上找补,争取多条腿走路,不把鸡蛋都装在一个篮子里。我们的市场书主要有财经、励志、小说、名家传记几类,一般都要把全部版权签下来,通过我们的专业运作,多为作者谋福利,实现共赢。正因为我们在数字出版上优先考虑,跟代理商也进行提前对接,所以我们有多本书的数字版权卖出了好价钱。比如《蒙古秘藏》《焦虑的中产》《看懂货币》《28岁赚千万》等,由于商业机密不便透露销售额;还有正在洽谈的何常在小说《逆袭》和王海鸰婚恋大作《新守婚时代》,数字授权费会很可观。秘密在哪里?每本新书还未上市,我们就主动跟数字版权代理商沟通,以获得先入优势,通过多家竞争和报价,答应给作者相应比例的分成,基本上我们的书就可以做移动首发了。我们连一套《罗崇敏文集》的学术著作也成功签约数字版权。
销售有难度,营销当先锋。有人说,你们的书还未上市就能获得移动首发,万一上市后这书不畅销怎么办?前面也说了,产品和内容是关键。在前期策划上,充分发掘内容和作者卖点,发行铺货做到位,最重要的,还要善于做营销。市场竞争那么激烈,凭什么上你的不上他的?还是要学会做影响力经济。在做营销时,我们会根据数字版代的要求,除了常规的营销,我们会重点照顾电子书推广,一是要营造一个良好销售形势,多上一些报道;二是争取在地面店和网店进入排行榜,开卷数据上有个好表现;三是要开新书发布会或分享会,邀请作者和媒体,给书、作者、移动运营商同时作宣传,一举多得。当然,这是需要一笔小投入的,只要成本控制得当,还是值得营销。拿一本定价30元的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的销售作对比:纸质图书销 1万册, 20%利润率,总利润是6万元,销售时长和回款等待会磨掉几层皮;如果电子书能卖5万元, 1个月内到账,后者就相当划算了。
政策要吃透,不要太本分。要知道,数字出版可不仅仅是电子书,这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全产品线大有可为。数字出版还包括互联网出版(起点、中文在线推出的网络作家,年收入很多超百万)、有声产品、影视产品、游戏、动漫等,后几项都是大手笔。当别人扎堆跟杭州移动阅读基地合作时,我们还推广到联通平台,比如《梦想成真———大衣哥朱之文》;另外,我们还开发了 CD授权、有声广播、数字图书馆,有的钱虽不多,却是有益尝试。还有一种更为赚钱的合作,就是影视改编权,目前,我们的《焦虑的中产》《电视台实习生》《蒙古秘藏》就达成了很不错的合作意向,收入更是可观。
现在已经是快鱼吃慢鱼、变鱼吃等鱼时代,纸质图书虽然短时间内不会消失,但赚钱会越来越难。数字出版市场会越来越大,合作方式也会越来越多,这需要我们出版人快速转变思路,尽快找到新的盈利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