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亚洲最强劲的经济引擎,中国的经济规模现在已相当于1.7个日本。多年来,国外媒体对中国的主要担心是过于粗放的增长、经济泡沫化和环境的恶化。有意思的是,当中国真的开始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施结构调整时(这也是不少国外经济学家开给中国的药方),国外媒体反又担心中国的减速。昨天李克强的记者招待会,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近一两年,中国和日本这两个亚洲最重要的经济体,展现出不同的政策取向。“安倍经济学”是三箭齐发,第一是大胆的金融政策,第二是灵活的财务政策,第三是进一步促进激发私人投资。安倍晋三说,他的三支箭让日本不再是黄昏和日落之国,不是垂暮之光,而是“曙光正在照耀日本”。
李克强主导并力行的经济政策是“三管齐下”,一是简政放权,二是创新宏观调控方式,三是着力结构调整。对于刺激型的政策工具,无论是增赤字还是松银根,他都非常谨慎,唯恐财政纪律和银根松弛,酿成严重通胀和长期隐患。
现在要给“三箭”与“三管”下结论可能为时过早。客观地看,安倍的三支箭对于长期不振的日本经济起到了强心作用,帮助日本走出了通缩。但最近的数据显示,三箭效应已有些强弩之末的味道。
3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10~12月日本GDP同比实际增长率(年率)未能达到1%,预计因为今年4月提高消费增税人们会突击购物推动经济增长的设想也落空了。日本个人消费特别是手表和贵金属等高价商品,去年上半年借助股市火爆造成的财富效应表现很好,但只是短期现象,最近的数字显示,食品和衣物销售依然不景气。国际上已经有人担心,“安倍经济学”(Abenomics)将蜕变为“安倍末日”(Abegeddon).
中国经济的压力不小,但隐患其实在降低。相比刺激型政策,结构改革见效慢,但持久。而且比较一下,去年发达经济体GDP增长1.3%,发展中国家GDP增长4.7%(同时有5.6%的通胀),中国7.7%的增长和2.6%的通胀率是一份不错的答卷。
有一点中日有相似之处,就是经济改革。例如日本将完全放开电力市场,到2020年东京奥运会前,不管发电还是零售将全面放开,发电与输电也会分开。通过改革释放活力,这是无法回避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