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2013出版印刷创新论坛在北京•中国职工之家隆重举行。论坛上,北京地区众多知名出版印刷企业的代表就“按需印刷的发展方向与目前阻碍发展的因素”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我们的按需印刷目前仍是先生产再销售,短版印刷只能把印数降低,缓解库存的产生,实际上库存仍然存在于物流渠道中。真正的按需印刷可以实现‘零库存’。”近期从美国考察数字印刷企业归来的大恒数码印刷(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俊杰表示,按需印刷的理想模式是:读者在网上下单购书,出版印刷单位在一天半之内将图书印刷生产完并投递到客户手中,“到读者手里还是热的”。在李俊杰看来,以上的模式才是真正的按需印刷,目前国内与美国发展还有相当长的距离。
在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印务部副主任张家生看来,阻碍数字印刷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三个:其一,数字印刷设备、油墨进口较多,价格高,“买得起还要养得起”,一般企业承受不了;其二,数字印刷的生产方式与传统印刷不同,少了层次感,有时候色彩过于鲜亮,产品质量不如传统印刷品;其三,国内出版生态下,效益较佳的出版社以出版教材为主,多品种、小批量需求不大。
“按需出版包括内容与数量两方面涵义。中小学教材内容集中度很高,的确需要批量生产。大学英语市场则是具备个性化需求的市场,因为各高校教学水平、学生层次水平不同。”从外研社的实际工作出发,出版部主任郑志业认为按需印刷需要产业链瞄准有个性化内容需求的出版市场,共同提供B2B解决方案。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北京京师印务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吴祖义认为出版社与印刷厂应共同推进按需印刷发展。出版社面临着图书库存、纸张库存、人员成本压力,在新形势下出版社需要分配模式的变革,推动营销机制变化,改变以码洋、规模论成败的现状。印刷厂则主要面临着缺乏高科技人才的困境。吴祖义在会场上呼吁,印刷企业不能重走传统印刷行业老路,避免低价恶性竞争,应尽快把生产链上的问题捋顺推进行业发展。
按需印刷的成长空间巨大,对于出版印刷界的整体运营机制提出高要求,需要成熟的商业模式、图书供应链、系统平台,出版印刷界仍然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