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原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环境保护部联合下发的《关于中小学教科书实施绿色印刷的通知》要求,推进绿色印刷技术的应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于2013年开展“3·15”质检活动,对绿色印刷中小学教科书进行了绿色印刷(环保)质量监督检测。结果显示,受检的418种绿色印刷产品中,所有产品的可迁移元素含量均符合限值要求,但其中5种中小学教科书和1种少儿读物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单项含量超出标准规定的限值要求。
统一部署检测工作
2013年,中小学教科书绿色印刷(环保)质量监督检测被列入质检中心年度质检工作计划,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领导下和印刷发行司的具体指导下,由质检中心统一组织开展全国范围的检测活动。
质检中心要求各地管理部门和“3·15”质检活动办公室对辖区内已获得绿色认证资质,且承担了中小学教科书印制任务的印刷企业,采用平版印刷工艺生产、封底印有中国环境标志的中小学教科书进行抽样。抽取的样品统一组织具有绿色印刷(环保)质量检测资质的质检机构进行检测。
为保证检测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质检中心分别在南京、福州等地多次召开了绿色印刷(环保)质量检测工作座谈会,研究讨论并统一了检测的仪器设备、技术标准、工作程序和检测方法,对检测人员进行了样品制备及检测的现场培训。
确定检测依据及设备
中小学教科书绿色印刷(环保)质量检测主要依据三项标准:一是《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印刷第一部分:平版印刷》中关于印刷产品有害物限量的规定,二是《卷烟条与盒包装纸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测定顶空—气相色谱法》,三是《国家玩具安全技术规范》规定的检测方法、程序、设备、条件等,对受检样品的有害物质含量进行检测。通过检测获取受检样品中苯、甲苯、乙苯、二甲苯等16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铬、镉、硒、钡等8种可迁移元素的含量,并判定其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中小学教科书绿色印刷(环保)质量检测设备主要有两种:一是气相色谱仪,主要用于检测挥发性有机化合物(16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含量;二是原子光谱仪,主要检测可迁移元素(8种可迁移元素)的含量。
质检推动绿色印刷
检测结果及数据表明,中小学教科书绿色印刷已取得可喜的成绩,60%的中小学教科书已经“变绿”。同时,绿色印刷理念已在我国出版印刷界有效推广,绿色印刷技术也已得到广泛应用。
经过两次检测,各地质检机构通过实践摸索出了一套抽样、检测、质量认定的方式方法,培养锻炼了技术检测人员,取得了初步的经验。特别是北京、上海、江苏、江西、陕西、辽宁的质检中心等质检机构利用绿色印刷(环保)质量检测的契机,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配备了专业设备,培养了技术人员。
除了上述质检机构外,目前还有广东、福建、山东、湖北、河北、湖南、西藏等地正在抓紧筹备建立质检中心分中心,设立绿色印刷(环保)质量检测实验室。覆盖全国的绿色印刷(环保)质检体系的框架已基本形成,为今后多品种、多项目、大规模开展检测工作做好了准备。
质检标准亟须制定
目前,绿色印刷(环保)质量检测工作刚刚开展,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和探索,同时检测工作面临着很多困难。
首先,绿色印刷(环保)质量检测的标准缺乏。目前只有数量不多的生产性标准,它们是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一系列标准,包括平版印刷、商业票据印刷、胶粘剂、胶印油墨、凹印油墨和柔印油墨。
这些标准主要是用于指导过程及规范认证评审,对质量的判定虽具有指导作用,但是缺乏判定规则。因此,检测实践中,判定产品是否合格依据不足。目前亟须制定绿色印刷(环保)质量检测标准。
其次,需要抓紧研究制定绿色印刷(环保)质量检测的程序、方法等规范。由于绿色印刷(环保)质量检测工作刚刚起步,许多规范和制度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在实践中形成,逐步规范并制定出来。质检中心正在抓紧做这些工作,也希望各方面给予关心和支持。
最后,绿色印刷(环保)质量监督检测应当是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面监督检测,不仅仅是对成品的监督检测,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仍需努力。
为全覆盖做多项准备
我们将进一步研究改进绿色印刷(环保)质量监督检测的方式方法,为明后年中小学教科书绿色印刷全覆盖后的质量监督检测和质量保障工作做好准备。对于检测工作,我们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应当将中小学教科书绿色印刷(环保)质量纳入强制监督检测产品范围,对生产企业实行强制检测,以达到和保持良好的质量水平。为保证中小学教科书的质量,国家投入了巨额资金,政府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资金的有效使用。
第二,应当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和支持印刷企业实现绿色印刷的转型。绿色印刷是推动印刷企业转型,促进社会生态文明发展的印刷技术革命。绿色印刷产品具有广泛的社会需求量。
第三,进一步加强绿色印刷标准与质量检测标准的制定工作,使生产和检测严格依照标准和规范进行。
第四,进一步支持和加强质检机构的建设。质检机构要不断提高能力水平,有效服务于绿色印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