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科院化学所 “一三五”规划的“三个重大突破”之一,“纳米绿色打印制版技术”已经实现了关键技术的突破并产生了重要影响。
也许在你手头的报刊里正在讨论节能环保话题,然而书报印刷本身却正在产生大量污染。“绿色印刷”是近年被愈发关注和提倡的理念,有赖于科学家的不懈创新,一种无须感光成像、不会污染环境、缩短印刷流程的印刷制版技术已开始应用于实践。
不久前,在中科院怀柔科教产业园,由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宋延林等人自主研发的纳米材料绿色印刷制版技术产业化基地正式建成,这标志着该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弃暗投明”,技术先行
“这相当于从胶卷照相技术到数码成像技术的进步。”课题负责人宋延林介绍说。
当前,无论是在我国应用率逾七成的激光照排技术,还是国际上正流行的计算机直接制版(CTP)技术,都要经历感光成像过程,其版基生产和制版过程不仅高耗能,还将产生印刷过程的主要污染问题:废液、废渣排放。
“高质量的信息传输,应尽可能减少信息转换的环节。”宋延林希望,能有一种办法直接打印出版,省去化学显影过程,并通过纳米材料的创新研究和应用,从版材生产、制版工艺、印刷油墨等环节系统解决整个印刷产业链的污染问题。
在绿色印刷制版技术中,纳米材料、纳米结构的制备和应用发挥了关键作用——在经过纳米技术制作好的印版上,看不出什么字迹,但涂上墨,就会出现印刷内容,这样的版可以直接用来印刷。简单来说,就是在亲水的版材打上亲油的待印图文,成为一块印版。
这就从根本上消除了传统方法由于曝光成像造成的废液排放,而版材生产和印刷油墨产生的污染问题将分别通过纳米材料绿色印刷版基和绿色油墨来解决。
然而在绿色印刷制版技术的应用中,还有两大难题必须克服:糊版和耐印力不足。
纳米材料直接制版项目组的博士周海华介绍,如果亲水的空白区和亲油的图文区反差不够大,就会导致糊版,课题组对版材进行了纳米结构处理,克服了咖啡环效应,实现了对图文区域浸润性的调控,实现图文区从超亲水到超亲油的转变。
另外,印版还要有足够的耐摩擦性,才能应对数以万计的印刷次数需求,故而,研究人员通过在转印材料中复合纳米粒子,保证了版材的耐印力和印品精度。
2005年,不需要感光涂层、不再需要避光操作、不用显影、没有废液排放的纳米材料绿色制版技术申请了四项发明专利。
但一项新技术的应用需要从材料到装备的系统解决方案。面对超出自己专业的挑战,他们将从材料到装备、软件的众多难题逐一分解,分别成立攻关组,并与众多机械和印刷优势单位开展广泛合作。2009年,第一台绿色制版样机问世,迄今已推出针对不同需求的三款制版设备。
时任中科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曾发表文章予以评价:“由王选院士引领开发的汉字激光照排技术让中国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而这一自主创新的纳米材料绿色印刷技术的成功研发,有可能让印刷业‘弃暗投明’。”